满清八旗是哪八旗?他们是怎么来的?:保卫萝卜首领模式15关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保卫萝卜首领模式15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保卫萝卜首领模式15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满清八旗是哪八旗?他们是怎么来的?

八旗制度是在氏族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早女真人出猎按姓氏十人为单位,头目称牛录额真。在女真各部的兼并战争中,努尔哈赤的势力最为强大,他在牛录的基础上设立固山(汉释即为旗)。

1601年努尔哈赤正式设立了四个固山,作为牛录之上的常设机构,即黄、白、红、蓝四旗。1615年努尔哈赤准备称帝,正式脱离与明朝的隶属关系,于是悄然部署兵力,寻衅与明朝开战。为了适应战时需要,努尔哈赤设置了八旗。

大约是以五牛录编为一甲喇(汉释应为队),五甲喇为一固山,共八固山,约有六万人,八固山各有不同的旗帜颜色,即黃、红、蓝、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八种颜色。

而努尔哈赤自是八旗军的更高统帅,八旗的旗主均要听从他的指挥。在八旗内部旗主具有绝对的权力,即便努尔哈赤的命令,也只有通过旗主才能发生作用。如遇大事,则是召集八家共同商议。其实,八旗制度是兼有行政、军事、生产等全部职能的,基本与女真社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特别是军事职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国家的正规军队。

在历史的长河中泛舟而行,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

八旗兵

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参考猛安谋克制,初建黄、白、红、蓝四旗,可以说这是初始的嫡系部队。公元1615年,因归附的人越来越多,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八旗。八旗编丁,起于佐领。每佐领三百人。五佐领设一参领。五参领设一都统,两副都统。此为清朝初年之制。后来得蒙古人和 *** ,亦都用此法编制。所以旗兵又有满洲、蒙古、汉军之分。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

满清八旗是哪八旗?他们是怎么来的?:保卫萝卜首领模式15关

1、京营。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由侍卫处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权位尤重。守卫京师的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枪营、善扑营等。骁骑营由八旗都统直辖;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各设统领管辖;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由于都是特种兵,设掌印总统大臣或管理大臣管辖;虎枪营专任扈从、围猎等,设总统管辖;善扑营则专门练习摔角。

2、驻防。驻扎于全国各重要之地,视情况不同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内地将军等只管军事,而驻扎边疆的将军等要兼管民政。

3、旗帜。 四个正旗龙首向右,腹内有四朵祥云,旗边为四角;四镶旗龙首向左,腹内有三朵祥云,旗边为三角,这个各位可以在影视剧中验证。

4、铠甲。四个正旗铠甲色调单一,四个镶旗铠甲有点缀,好像打了补丁。以图为例,大家分辨一下,再看电视、电影就不迷糊了。

绿营

驻扎京师的称巡捕营,归步军统领管辖。初设南、北二营,顺治十四年(1657)增设中营,称“巡捕三营”。绿营的建制分标、协、营、汛几级,标又分为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军标、河标、漕标等,分别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八旗驻防将军、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统率。督标、抚标、军标、河标、漕标都是兼辖,实际各省绿营独立组织为提标、镇标,提督实为一省的更高武官,总兵略低于提督。总兵以下,副将所属为协,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为营,千总、把总、外委所属为汛。

清朝兵制发展

—— 乾隆、嘉庆以前,大多出征八旗兵为主,镇压内乱,则用绿营

——川楚教匪之乱(白莲教),八旗绿营,战斗能力已经不行了,靠临时招募的乡勇以平乱事,于是勇营大盛。当时的湘、淮军,在清朝兵制上,亦是勇营的一种。

——中法之战,勇营已经日渐衰弱,到中日之战,就更形同破产了。于是纷纷改练新操,是为新军。

——到清朝末年,又要改行征兵制,于各省设督练公所,挑选各州县壮丁有身家的,入伍训练,为常备兵。三年放归田里,为续备兵。又三年,退为后备兵。又三年,则脱军籍。当时的计划,拟练新军三十六镇,未及成行而清朝灭亡。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欢迎互动交流!

现今一提“八旗”,谁都知道是指满族,它几乎成了“满清”的代称。

实际追踪溯源,“八旗”最初是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形式,后来逐渐成为后金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进而固定为清代的根本制度。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

后来随着人员和规模的增加扩大,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又在原有四旗的基础上,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从而“八旗”之制确立。

八旗制度与满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使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的要害根源。

 清朝是我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清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特点的一个王朝,从服饰到发型再到一些规章制度,清朝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印记,若说清朝最独特的地方是什么,那就非八旗莫属,清朝的八旗是哪八旗,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清朝的八旗分为上三旗与下五旗,皇帝控制的正黄、镶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掌控的镶白、正蓝、镶蓝、正红、镶红五旗,称为下五旗。

  满族人的祖先其实是女真族,女真族擅长骑射,最初女真族只是有几个骑射部落组成,这些部落其实就是一个个较为独立的狩猎队伍,在大草原中狩猎的范围通常很大,队伍之间也很容易分散,因为为了区分彼此部落之间便用不同的颜色来代表自己的部落,这就是八旗的由来。

  清朝和八旗之间是共生的关系,清朝的建立和繁荣是建立在八旗骁勇作战的基础上的,清朝的覆灭和腐败也是因为八旗子弟的碌碌无为昏庸无能。

  虽然清朝的八旗有着明显的地位和阶级的区分,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改变,比如历史上甄嬛的原型钮祜禄氏,钮祜禄氏是四品典仪官之女,身份算不上高贵,13岁嫁到雍亲王府之后也只是一个格格的身份,连福晋都不是,但是钮祜禄氏母凭子贵,她的儿子是未来的乾隆帝,雍正为了让弘历的出身更高贵,便将钮祜禄氏抬为了上三旗的镶黄旗。

  镶黄旗有九大老姓,分别是:瓜尔佳氏、钮祜禄氏、博尔济吉特氏、舒穆禄氏、叶赫那拉氏、辉发那拉氏、乌拉那拉氏、郭络罗氏、伊尔根觉罗氏,这些姓氏出身的才有资格参加选秀。

清代满族的女真人以射猎为业,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

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

旗帜除四整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清太宗时,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

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旗制终清未改。初建时,不但在军事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产职能。清朝统一,太宗为加强对旗人的束缚,增强了八旗制的军事职能,并为扩大军事实力和笼络人心,又建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

各旗有军营、前锋营、骁骑营、健锐营和步军营等常规伍,司禁卫,云梯和布阵等职。另外,设立了相礼营、虎枪营、火器营和神机营等特殊营伍,演习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练检枪等。由于清初诸帝很重视枪炮武功等实战本领,八旗军在平定三藩,收台湾各抵御沙俄侵略等战斗中都取得了辉煌战绩。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是守卫京师的八旗军的总称,由朗卫和兵卫组成。侍卫皇室的人。称朗卫,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如紫禁城内午门、东西华门、神武门等由上三旗守卫。

从明万历四十三年八旗制度建立,直到清崇德七年才完成八旗组织三个部分二十四旗的组织建设,八旗每一旗下都包括满洲、蒙古、汉军三个部分。

根据风水学的角度来说,八旗军是一支风水军队,其入关前后30年为八旗大兵团作战时期,其列阵方位和攻击委派的基本原则是,两黄旗在北,喻中土克北水,两白旗在东,喻西金克东木,两红旗在西,喻南火克西金,两蓝旗在南(水本为黑,但黑旗夜晚不明辩,所以用蓝),喻北水克南火,而每色又分正镶,喻阴阳二道,入关后组建的绿营,喻青出于蓝,东木克中土,至此清军的建制模式阴阳五行具皆齐备。

瓦剌是如何崛起的?

导读:从明朝建立以后,瓦剌先后崛起过两次。之一次就是也先击败鞑靼部一统蒙古进而在土木堡之变击败大明王朝建立瓦剌帝国。第二次是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卫拉特四部之一的准噶尔汗国的崛起统一蒙古各部与清朝进行了长达七十年的对抗。不过虽然瓦剌也翻译成卫拉特,但是卫拉特是在清朝时期漠西蒙古的称呼。所以本文重点强调的是明朝时期瓦剌的崛起。

自从蓝玉在捕鱼儿海战役中干净利索的击败了蒙元俘虏太子后妃数千人后,北元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基本上是只身逃走。从此北元的威信扫地,影响力越来越小。公元1402鬼力赤称可汗,改国号为鞑靼,北元灭亡。原来的蒙古分裂为瓦剌鞑靼两部。

瓦剌

说起瓦剌初分布于叶尼塞河上游的原始森林中,基本上以渔猎为生(如下图中红圈的部分)。为“林木中百姓”一部分。这和蔑儿乞、克烈部、以及成吉思汗统一的其他各部的草原百姓都不一样。他们夹杂了更多突厥的生活方式。虽然很强大,也和黄金家族世代通婚可谓“世联戚碗”。但是在蒙古诸部总有一部分人认为他们不属于典型的蒙古部族。

因为瓦剌部战斗力强大,所以在北元式微以后逐渐走上前台争夺地盘和权力。在猛可帖木儿去世后,瓦剌一分为三:帖木儿的额日子马哈木的势力最强大;其次是太平和秃孛罗。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后曾经宣告蒙古诸部,瓦剌三部首领分别被册封为顺宁王、贤义王和安乐王。

瓦剌部马哈木刚刚翘起尾巴就被明成祖直接按在地上一顿揍

从图一可以看出,鞑靼部由于和大明接壤所以对大明的威胁更大。再遇上明成祖朱棣这样一位具有全局视野的马上帝王就悲剧了。所以明成祖先后数次北伐征伐鞑靼,鞑靼部元气大伤。如下图所示:

本来瓦剌部实力就不弱,所以趁鞑靼虚弱之机瓦剌迅速扩张。以马哈木为首的瓦剌部击杀鞑靼部大汗本雅失里后忘乎所以,几乎以为自己看到了一统蒙古大草原的希望。所谓利令智昏就是说的此时的瓦剌部,他们居然想挟大胜之威南下威胁大明给钱、给人(鞑靼),还要交出脱脱不花的儿子。

《明史 卷三百二十八·列传第二百十六·外国九瓦剌》记载:复上言欲献故元传国玺,虑阿鲁台来邀,请中国除之;脱脱不花子在中国,请遣还;部属多从战有劳,请加赏赉;又瓦剌士马强,请予军器。帝曰:“瓦剌骄矣,然不足较。”赉其使而遣之。明年,马哈木留敕使不遣,复请以甘肃、宁夏归附鞑靼者多其所亲,请给还。帝怒

什么时候瓦剌这么牛掰了,可以威胁国力蒸蒸日上的大明王朝了。他们也许忘记了此时的大明王朝的帝王可是有名的战争狂人。大明分分钟叫他们做人,按在地上摩擦摩擦。永乐十二年,明成祖亲政瓦剌部。自大的瓦剌部悲剧了。

帝麾安远侯柳升、武安侯郑亨等先尝之,而亲率铁骑驰击,大破之,斩王子十余人,部众数千级。追奔,度两高山,至土剌河。马哈木等脱身遁,乃班师。明年春,马哈木等贡马谢罪,且还前所留使,词卑。

瓦剌的真正崛起是因为大明王朝高层的全局眼光的缺失

蒙古草原上瓦剌和鞑靼两部互相攻杀,对于大明最有利的方式是威驰彼此之间的平衡。就是扶弱抑强,拉弱的打强的维持自己的超强地位才符合大明王朝的利益。之前明成祖朱棣一直就是这么做的。

但是朱高炽和朱瞻基两代君主在文臣的影响下几乎完全放弃了明成祖朱棣时期的扩张政策。醉心于国内休养生息的仁宣之治,采取了全面收缩的国防政策:放弃交趾撤军、不在下西洋奴儿干都司也处于半废弃状态。即使对蒙古草原也失去了高屋建瓴的全局观,认为瓦剌在西部距离大明较远,且比较恭顺所以居然把防范重点放到了鞑靼部阿鲁台身上。

这两位帝王难道不知道草原上的势力如同吹风吹又生一样,放任瓦剌野蛮生长。从永乐大帝去世后到明宣宗宣德九年这十余年的时间,大明对瓦剌的扩张居然不闻不问。瓦剌在马哈木去世后由儿子脱欢承袭顺宁王。草原上的男孩都是天生的战士,十余年的时间的成长,一代新战士已经长大成人。瓦剌部的势力迅速膨胀,在明宣宗宣德九年脱欢率领军队攻杀鞑靼部的阿鲁台基本上统一了蒙古各部。在这期间,短视的大明王朝的高层居然不闻不问,放任蒙古内部势力完成整合。

更好笑的是当脱欢派使者通报战争结果的时候,朱瞻基居然还没反应过来居然叫好。不但没有怪罪脱欢,居然连传国玉玺都让脱欢自己用了。都知道传国玉玺的作用,尤其是脱欢得到后难道不能因为玉玺更加证明他的正统性,更有利于他整合蒙古各部的势力吗?

宣德九年,脱懽袭杀阿鲁台,遣使来告,且请献玉玺。帝赐敕曰:“王杀阿鲁台,见王克复世仇,甚善。顾王言玉玺,传世久近,殊不在此。王得之,王用之可也。”仍赐纻丝五十表里。

果然在明英宗继位之初,脱欢又击杀瓦剌部其他两王贤义、安乐两王,统一蒙古帝国。因为贤义、安乐两王是明朝册封的,所以脱欢此举相当于狠狠的打大明的脸。这就是大明为自己的短视付出的代价,此时的瓦剌已经大势已成大明已经无可奈何。脱欢立元皇室后裔脱脱不花为可汗,自为丞相。如下图所示,瓦剌已经一统蒙古草原。大明居然敢放任瓦剌十余年发展,终于酿成大祸。

土木堡之变和瓦剌帝国的诞生

脱欢死后,儿子也先继承太师之位。并在土木堡战争中击败大明。大明皇帝被俘虏,明朝精锐的三大营和能征善战的大将和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明朝元气大伤。如果不是以于谦为代表的抵抗派坚持抗战,明朝都城也许就提前两百年被攻破了。两代帝王的短视给明朝造成了如此大的伤害,如果两位皇帝地下有知不知道是否会羞臊的再背过去。

土木堡之变后,也先变得更加骄横。居然擅自决定脱脱不花的太子之位,因此和脱脱不花翻脸。脱脱不花被杀后,也先干脆自立为汗。建号“添元”,以次子阿失帖木儿为太师,这是所谓瓦剌帝国。瓦剌国力达到巅峰。

小结:

因为永乐大帝死后,文官集团为极力劝说仁宗和宣宗进行战略收缩,因此放任瓦剌做大终成心腹大患。通过土木堡的胜利,瓦剌势力达到巅峰。书来说去,瓦剌的做大是明朝自己纵容造成的苦果。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我来回答一下吧,瓦剌(又称卫拉特),原意是“森林之民”,这个名称是否有点像《权力的游戏》里面的维斯特洛大陆最古老的生物森林之子,挺有趣的。明代时候指蒙古西部的部族。一个草原部族如何崛起不外乎以下理由:

1、气候好,牛羊牲畜繁盛,人口随之增加。

2、部族团队,不断兼并周围的小部族,形成一个团队的大部族

3、和中原王朝和好,获取休养生息的机会。

历史资料显示,1423年,蒙古东部阿鲁台与大明交恶,被明成祖朱棣击败。已经被大明封为顺宁王的瓦剌脱欢冷手捡个热煎堆,在饮马河大战中大获全胜,俘虏大量的马驼牛羊和部众,统一的瓦剌各部,使瓦剌的政治、经济、军事得到大大的加强。

1439年脱欢病死,儿子也先继位。瓦剌的实力继续增强,通过和亲、结盟等手段,拉拢了周边大的部族,例如:女真、哈密、沙洲等等,影响力更大的时候,东到朝鲜,西至塔拉斯河,北抵贝加尔湖,南到长城的广阔疆域。

像今日的新疆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等,其核心便是瓦剌人。也有瓦剌四大部落之一的杜尔伯特部的一支则入迁到大兴安岭地域。

这样回复不知道是否清晰?

汉有匈奴,唐有吐蕃,宋有辽金,明有瓦剌,瓦剌本是草原上的一个小部落,为何最终会逐渐成长为明朝的生死大敌?

瓦剌曾做到过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情,那便是在实力的巅峰时期,俘虏过大明皇帝。

听到这个,大家应该已经开始对瓦剌这个部落产生了浓厚兴趣。今天咱们就来探讨一下,瓦剌是如何从一个不起眼的小部落,实力逐渐强大从而俘虏大明皇帝。

早时期的瓦剌,在广阔的蒙古草原上,只能算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部落,主要活跃于蒙古草原的西部。

而在黄金家族没落之后,一度取而代之,甚至实力强大到统一过蒙古大草原。

对于黄金家族这个名词或许会很陌生,但其祖先却是家喻户晓,那便是鼎鼎有名的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正是元朝时期,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后裔。

而在如今的现代社会,黄金家族被划分为了蒙古族、东乡族、汉族和满族等。而这富有传奇色彩的黄金家族的没落,便是瓦剌崛起的开始。

经历了三代的励精图治后,实力强悍,曾一度统一过广阔的蒙古大草原,成为当之无愧的草原霸主。

说起瓦剌的崛起之路,和大明之间,也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微妙关系。

明朝建国后,自然是把元朝的蒙古人赶回了大草原,而朱元璋为了进一步统一,稳定北部的蒙古地区,曾八次北伐,进军蒙古草原。

但次数虽然有八次之多,但却没能完全消灭蒙古人,结果只是,打得元朝残余势力,再无半点还手的力量,而广阔的蒙古大草原,由此开始了不休不止的内乱之路。

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内乱使蒙古分裂,形成了众多大大小小的部落,这些小部落相继崛起。其中,瓦剌和鞑靼便是最为突出的代表。

而在同一时期,蒙古部落内乱的同时。大明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事件,“靖难之役”,朱棣发动了这次变乱,并成功夺取了自己侄子的皇位。

而在朱棣登基成为了皇帝之后,便把目光以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蒙古地区,完成明太祖朱元璋的宏愿。

此时,大明朝国库充实,军事实力强悍,更是猛将如云。而偏偏在如此敏感的重要时刻,在草原上和瓦剌是死对头的鞑靼犯事了。

鞑靼太师阿鲁台自不量力,竟然设计杀死了明朝的重要使节郭骥。并且在事后,仍不知悔改,公然向其他部落表明与当时如日中天的明朝断交。

这种恶劣行为,无疑是激怒了明朝当时的皇帝朱棣,更何况当时朱棣的目光是全部放在北部的草原上。

盛怒之下的朱棣,断然不可能放过鞑靼,于是派兵攻击鞑靼,打算给蔑视他的鞑靼人一个教训。

起初大明的军队并不顺利,甚至出现了全军覆没,惨败于鞑靼。可朱棣血气方刚啊,毕竟是发动兵变篡位取得的皇位,战场对于他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一个地方。

面对惨败,朱棣并没有沮丧,而是决定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选择御驾亲征,亲自去打鞑靼。

朱棣数次亲征北伐,甚至把生命都留在了北伐的路上。如此浩大的功势,且重点全都是放在鞑靼身上。

鞑靼那点国力怎么可能支撑太久,根本抵挡不住大明千军万马的轮翻进攻,结果是彻彻底底的惨败。

之前无比猖狂,设计杀害大明使臣郭骥,公然与大明断交的阿鲁台老实了下来。

而就是在明朝举全国之力,复仇鞑靼的背景之下,瓦剌部落趁机崛起了。有这么一句老话,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瓦剌部落的首领更是深知这一句话的精髓。

他知道自己与鞑靼是不死不休的对立面,便主动寻求接触大明,与大明交善。

此时的大明,也希望在北部草原多一个朋友,两边都有意交好,关系自然而然就十分融洽。

瓦剌在鞑靼与大明的争斗中,渔翁得利,鞑靼势力被大明削弱后,瓦剌便成了蒙古草原上一家独大的存在。

瓦剌首领脱欢想自立为大汉,但因其身上没有黄金家族,成吉思汗后裔的血统,没有得到任何的支持。

但他巧妙转变方式,找来了拥有黄金家族血统的脱脱不花弄来当大汗,当他听话的傀儡,把所有执政的实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可怜的大明皇帝朱棣,把生命留在了北伐途中,虽然如愿复仇了鞑靼,但却养肥了瓦剌。

正统十四年七月,没有了天敌的瓦剌在草原已经一家独大,于是在这一年中瓦剌也先率领大量瓦剌骑兵进犯明朝边境。

此时当值的是明英宗朱祁镇,作为明成祖朱棣之曾孙,朱瞻基之子,英宗朱祁镇也多次幻想自己能跟祖爷爷和父亲一样远征草原。

于是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当即便宣布要御驾亲征镇压瓦剌骑兵,自小在温室中长大的朱祁镇不明白战争的残酷和瓦剌的凶残,当天宣布御驾亲征第二天就要走。

虽说满朝上下皆是反对,但朱祁镇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将皇子朱见深册立为太子,并让自己弟弟郕王朱祁钰负责监国。

只能说朱祁镇太过于低估了瓦剌,现如今他所面对的已经是兵强马壮的瓦剌军,而非是他祖父以及父亲所遇见的需要明朝庇护的瓦剌军。

由于明军之间本就准备仓促,再加上朱祁镇宠信的宦官王振胡乱指挥,原本朱祁镇能及时撤退,但王振却让绕路让朱祁镇跟自己一块返回家乡。

在快到王振家乡的时候,王振又以士兵太多容易踩踏良田为由在土木堡一代调整,这下算是给瓦剌军有了追上来的时间。

此战过后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军活擒,并且随后瓦剌一鼓作气差点直接攻下北京城,如果不是于谦于少保拼死相阻,恐怕明朝直接会被这个当初所有人都不看好的瓦剌部落给全部吞下。

感谢阅读,看完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二连哟,历史喵在此谢过诸位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保卫萝卜首领模式15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保卫萝卜首领模式15关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评论

精彩评论
  • 2024-10-18 08:57:04

    休不止的内乱之路。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内乱使蒙古分裂,形成了众多大大小小的部落,这些小部落相继崛起。其中,瓦剌和鞑靼便是最为突出的代表。而在同一时期,蒙古部落内乱的同时。大明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事件,“靖难之役”,朱棣发动了这次变乱,

  • 2024-10-18 18:51:35

    胜,俘虏大量的马驼牛羊和部众,统一的瓦剌各部,使瓦剌的政治、经济、军事得到大大的加强。1439年脱欢病死,儿子也先继位。瓦剌的实力继续增强,通过和亲、结盟等手段,拉拢了周边大的部族,例如:女真、哈密、沙洲等等,影响力最大的时候,东到朝鲜,西至塔拉斯河,北抵贝加尔湖

  • 2024-10-18 15:09:10

    半点还手的力量,而广阔的蒙古大草原,由此开始了不休不止的内乱之路。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内乱使蒙古分裂,形成了众多大大小小的部落,这些小部落相继崛起。其中,瓦剌和鞑靼便是最为突出的

  • 2024-10-18 19:59:56

    国之力,复仇鞑靼的背景之下,瓦剌部落趁机崛起了。有这么一句老话,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瓦剌部落的首领更是深知这一句话的精髓。他知道自己与鞑靼是不死不休的对立面,便主动寻求接触大明,与大明交善。此时的大明,也希望在北部草原多一个朋友,

  • 2024-10-18 20:12:13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保卫萝卜首领模式15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保卫萝卜首领模式15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满清八旗是哪八旗?他们是怎么来的?八旗制度是在氏族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早女真人出猎按姓氏十人为单位,头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