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新守卫剑阁风云再起详细攻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新守卫剑阁风云再起详细攻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感谢邀请。
我们都知道在蜀汉景耀六年,邓艾偷渡阴平,兵临成都城下,在谯周的建议下,刘禅最终向邓艾投降,蜀国就此灭亡。而后刘禅一家被举家迁往洛阳居住。
为了验证刘禅没有复国之心,司马昭特意举办宴会邀请刘禅及蜀国旧臣参加,并在宴会中故意上蜀国的节目。蜀国旧臣看了后,纷纷为亡国而感到伤心难过,只有刘禅一人看的津津有味,对亡国之情无动于衷。司马昭问:“颇思蜀否?”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自此就有了“乐不思蜀”这一词。
原文如下:
《三国志·蜀书·后主纪》: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那在这里我们讨论刘禅是否真的乐不思蜀。
我的观点很明确,就是真的乐不思蜀。
我认为刘禅在蜀国做皇帝期间,过的并不快乐。
人家做皇帝都是一个国家只有他一个声音,要什么有什么。那为什么这么说刘禅呢?其实我们可以看刘禅做了皇帝后经历了几个时期,首先是诸葛亮时期、之后就是后诸葛亮时期,最后是姜维时期。
在这三个时期中,刘禅真正算是过得比较自由的是最后一个时期。
在诸葛亮时期中,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兼任益州牧,加之刘禅还年幼,因此蜀国所有政务都是一把抓。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和托孤之重,诸葛亮对于刘禅灌输各种明君的思想,还总是亲自教导行为规范,同时还为刘禅配备了蒋琬、费祎和董允三个贤臣教导并规劝刘禅。
刘禅甚至想扩充后宫还需与他们商量,但是最后不被允许而没能扩充后宫。
后诸葛亮时期,蒋琬与费祎执政期间,一切基本都还是遵照诸葛亮的政策来执行。刘禅也明白这些都是贤能之士,都是为了他还有蜀国好,所以都是妥协为主。
到了姜维时期,因为姜维常年征战不管朝堂。朝堂的贤能之士也不像前两个时期的蒋琬等人那么有魄力和威望,因此让黄皓钻了空子。但是这个时期却是刘禅过得最快乐最自得的时期。
投降之后,不仅没有每天多如山的政务,而且卸下来上一辈人让他不得不承受的中兴汉室这一重任,刘禅一下子就轻松了。因此投降后在洛阳看蜀国节目与在蜀国当皇帝时的心情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轻松的,一个是压抑的。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刘禅做皇帝期间更大的不快乐的一点就是肩负着上一辈人中兴汉室的重任。
亡国的刘禅,也并不是乐不思蜀,是迫于形式。刘禅还想多活几年,自然要装成个窝囊废。俗话说:睡榻之侧,其容他人憨睡。司马昭多次试探,也是对刘禅不放心。
事实证明,司马昭的担心是多余的。刘禅从决定降魏时,就证明了,他无心做一方霸主
,苟活于世就非常知足了。
刘禅在决定降魏前,其子北地王刘谌力劝刘禅拼死一搏,当时并不是山穷水尽,还有兵有将。刘禅不许。北地王不愿受辱,杀妻后自杀。
不管刘禅真的乐不思蜀,还是故意装的,我觉得讨论这个毫无意义。因为他并不是忍辱偷生,以图东山再起。无论怎么说,他都是个软弱之人,甚至连女人都不如。
亡国后刘禅的昭仪,不甘受辱
而自杀。
有人说刘禅是大智若愚,刘禅确实很聪明,擅于自保,一个投降的君王,能寿终正寝也不多见,他做到了。但这一点也是人们看不起他的原因。其间乐,不思蜀也。怎么说都是个笑话。
刘禅是刘备的亲儿子,或多或少继承了刘备的基因。想当年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说当今世上要说论英雄非你我莫属,刘备乍一听浑身鸡皮疙瘩都起了,手里的筷子也惊得掉在地上,这是天空一个惊雷刘备赶紧打话,雷声把我的筷子震掉了。成功的朵过了曹操对自己的试探。那刘禅是亡国之君,历史上没有一个亡国之君能对躲过当政君王的杀害。蜀国被魏国所灭,刘禅也率领大臣向魏国投降,曹帝曹奂就封了刘禅一个“安乐公”的名号,只有俸禄没有实权。有一次宴会上,司马昭故意安排了一出蜀地歌舞,跟随刘禅参加宴会的大臣看到蜀地的歌舞非常伤感,都想到了亡国之痛,而刘禅依旧无动于衷,笑啊啊的看歌舞,这时司马昭就问刘禅,你不想蜀国吗?这时刘禅回答到,我在这里很快乐,不想蜀国,这就是“乐不思蜀”的由来。长期以来历史学家对刘禅的评论就是“昏庸无能”。刘禅真的是昏庸无能吗?我觉得其实不然,刘禅和他的父亲一样在关键时刻都明哲保身,是上上策。刘禅有两点是聪明的,一是知道蜀国的国力军力都无法与魏国相比,蜀国早晚必忘,不如投降魏国还能保全蜀国的百姓和自己的生命安全;二是刘禅虽然是俘虏,但在魏国生活的还是非常快乐的,整天吃喝玩乐,而且自此他说自己乐不思蜀后,司马昭更是方下了对刘禅的警作为亡国之君能安享晚年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刘禅做到了,虽然刘禅胸无大志,贪玩成性,但确熟悉保命之策。
看似乐不思蜀、实则委屈求生。
蜀汉已经国破山河碎,此时孤家寡人的刘禅还能做什么?
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乎?
除了天下争霸、英雄逐鹿,人生还有其他美好。
但是,前提是你得活着。
为了生存,刘禅也只能表现的乐不思蜀。
以蜀汉为魏所灭,就断定他是扶不起的阿斗,如此论证太武断。
而以刘禅乐不思蜀,就认定他果真没心没肺,这也也有失偏颇。
1.刘禅是庸主吗
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这是诸葛亮的评价。
刘禅执政期间,未曾擅杀朝中君子大臣。
刘禅可能不是雄主,但也不是坏人。
所以,刘禅当为守成之君是没有问题的。
刘禅期间,以蒋琬为相,蒋琬是诸葛亮扶持上台的,所以诸葛亮即便死,其对蜀汉的影响仍然在。
而公认蜀汉的最强统帅就是姜维,而姜维忌惮宦官为害,所以在外屯兵,但是这个片段发生在蜀汉后期,灭国前一年。而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姜维一直在主持蜀汉的北伐事务。
在任人的角度来说,刘禅不仅没犯过错误,而且堪当任人唯贤。
这个时候没必要拿刘禅跟刘备比:为啥没能找到诸葛亮和关羽那样的人物,以疲敝益州打得曹孟德胆战心惊。
这没法比,诸葛亮和关羽不是益州土著,他们是九州才俊,是刘备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才找到的人才,偏居一方的刘禅没这个可能。
公元240年,蜀汉平越隽郡夷人作乱,打通越隽郡至成都的道路,把蜀汉影响广播西南。
公元242年,蜀汉封姜维为凉州刺史,凉州当时是曹魏的地盘,而蜀汉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准备经略陇右河西。
公元249年,蜀汉接纳魏国降臣夏侯霸,并委以车骑将军。
此外,刘禅整个执政期间一直奉行联吴抗魏的国策,从未放弃。
由此观之,诸葛亮之后,蜀汉虽然没有大的作为,但也没有大的过失,不仅用人唯贤而且施策得当。这都得说是刘禅的功绩。
由此论之,刘禅并非雄主,但绝非庸主。
2.蜀汉为什么还是灭了
比较保守的统计是蜀 *** 口仅有魏国的四分之一,是三国里面最弱的一方。
在大势上来说,蜀汉无法抗衡中原。
要有所突破,只有两个途径:一个是中原大乱;二是战场取胜。
但是到了乱世博弈的后期,这两个条件基本已无可能。
魏国的国力碾压蜀汉。
所以,对于魏国而言,不是能不能灭蜀汉的问题,而只是下一个决心的问题。
司马篡位,需要抬高自身的政治威望,而战场略地就是更佳途径。
于是,决心也就有了,而此时的蜀汉便也只能国灭了。
当然,司马家建功、蜀汉国灭,都需要各种机缘巧合,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都不能少。
天时就是魏国的庞大国力,地利就是关中富饶碾压秦岭险要,人和就是蜀汉无大将而中原人才济济。
但这些统统不重要,重要的就是决心。司马家为了树威篡权,这个决心非常大,其他所有的条件要么早已具备,要么可以创造。
所以,蜀汉灭亡,不是刘禅的能力问题,你不能奢望刘禅有曹操的武略、有刘备的谋深,这是强人所难。
3.刘禅也只能乐不思蜀了
蜀汉灭国,太子刘璿随后被杀、北地王刘谌当日自杀。
李昭仪不堪下嫁魏国将领,也在迁至洛阳后自杀。
所谓乐不思蜀,晚年凄惨的刘禅,哪有什么乐?
只是司马昭的一次殿前宴饮,就判定刘禅为乐洛阳,不是刘禅太乐观而是我们太乐观了;不是刘禅没心没肺是司马昭太没心没肺。
所谓乐不思蜀,就是刘禅在看透世事之后的一种明哲保身和随遇而安。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以独怆然而泣下,也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放弃执念,因为执念已经毫无意义,而最有意义的就是安静地活着。
英雄易摧折,因为执念太强、因为性格太刚。
本就不是能当英雄作为的乱世形势,本就不能堪做英雄的人生情景,刘禅着实没必要挣扎。
所以,放弃这些执念,安静地活着,这岂不也是一种强者心态。
刘禅活了64岁,在古代已经算是高寿了。
对于蜀国,高寿的刘禅没啥意义,因为早就灭国了。
而对于刘禅自己,岂不是一件好事。
为什么只论历史成败而不讲人生短长呢?
当争霸已经徒劳、抗争已无意义,刘禅又为何还要苦苦挣扎呢?
坐拥益州形胜,守不住江山、复不了汉室,已为阶下囚的刘禅,除了苟且偷生已无他图。
有个无害的人设,有个不执著的心态,这也是好事啊。
景耀六年,邓艾偷渡阴平,侥幸成功,兵临成都城下。
此时后主刘禅,面临三种选择。
1,坚守得援。城中有兵有将,粮草充足。姜维10万兵在剑阁,闻成都急,必会火速回援。蜀国各地军马,知成都有难,也必挥师勤王。
2,暂奔南中,以图再起。南中七郡,地势险峻,可以自守。就借蛮兵,再来克复可也。
3,开城投降,苟全性命。后主给邓艾的降表中计有:共户28万,男女94万,带甲将士14万2千,官吏4万,仓粮40余万,金银各2000斤,锦绮彩绢冬20万匹,余物在库,不及具数。
后主刘禅偏偏走了第三条路,选择了投降。
后主投降后,被封安乐县公,举家东迁至洛阳。
《汉晋春秋》记:一日,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故作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嬉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以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成语“乐不思蜀”由此而来。
我认为,刘禅说的是真心话,因为他没心没肺,不会说谎。
《汉晋春秋》:卻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愁,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因闭其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卻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性格决定命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刘禅从小养尊处优,没有父辈的英雄气概。由于刘备戎马一身,老年得子,所以倍加呵护。虽请名师教导,但缺乏历练,不像曹操和司马懿行军打仗,总把儿子带在身边,时刻教诲。
刘禅智商太低,无德无才。虽是一国之君,却没有管理国家的才能,前期大小政事尽付于诸葛亮,后期依赖蒋琬、费袆、姜维等,自己只在宫中玩乐,赏美女,斗蝈蝈,不思进取。亲小人远贤臣,造成奸臣当道,宦官干政。
如今很多人企图为后主刘禅洗白。说他大智若愚,不战而降是为爱惜百姓等等,我不敢苟同,我还是认为刘禅是暗弱之主,亡国之君,投降只是为了保命而已。
刘禅是真正的乐不思蜀 ,他一生毫无建树,更谈不上有什么成就。
10,马谡
虽然刘备评价马谡“言过其实”,但马谡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他曾经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战略,帮诸葛亮平定南中。以及在演义里,使用反间计使司马懿就地免职,这些都说明马谡的过人之处。失守街亭以后,诸葛亮以正军法将马谡斩首,并痛哭流涕,这一年,马谡才39岁。
9,姜维
姜维属于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人物,可惜他遇人不淑,被后主刘禅所疏远,一腔热血无处挥洒。姜维始终不忘诸葛亮兴复汉室的夙愿,直到策反钟会失败,知道复国无望后,挥剑自杀而死。
8,法正
法正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协助黄忠斩杀了夏侯渊,说明他善于出奇制胜。然而等到刘备称汉中王的第二年他就去世了,可算是非常可惜。后来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而失败,诸葛亮就感叹道,若法孝直在,便能够制止主上东征……,可见法正是深得刘备信任和敬重的谋士。
7,刘晔
刘晔非常有战略眼光,曹操占据汉中,蜀中震动,刘晔建议趁势进取蜀地,曹操不听。后来曹丕登基,刘备、孙权大打出手,刘晔建议攻占江东,曹丕也未采纳。刘晔两次策略有一次被采用,三国历史就会被改写,可惜曹操父子都错失良机,不用刘晔之言。
6,徐庶
徐庶出场便破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一时惊艳曹营。连程昱都说徐庶的才能胜自己十倍。如果徐庶一直为刘备所用,无异于如虎添翼。只是后来徐庶去了曹营,他为了表示“忠臣不事二主”,从此一言不发,甘愿被埋没一生的才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5,庞统
庞统为刘备入川进言献策,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在进攻雒城时,被飞箭射杀,终年36岁,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庞统一定会大有作为。
4,荀彧
荀彧是曹操的首席谋士,被称为“吾之子房”,他心怀汉室,忠于国家。不过随着曹操篡位之心日重,荀彧因公开反对而被忌恨,最终服毒自杀。曹操得知后大哭不止,亲自扶灵柩返回许都。
3,鲁肃
鲁肃提出过《榻上策》,这是和诸葛亮《隆中对》齐名的著名策略。在大局方面,鲁肃看的更透彻,他知道魏强,吴蜀弱,所以只有孙刘联合才有生存空间,鲁肃任职大都督的几年间,孙、刘两方均相安无事。可是鲁肃一死,孙刘联盟就破裂了,这也加速了他们两家的灭亡。
2,郭嘉
郭嘉称得上是“算无遗策”,曹操赤壁兵败,之一个想到的就是郭嘉。曹操认为,如果郭嘉尚在,就没有赤壁之败了,那么统一华夏也是指日可待。曹操还说想把身后大事交给他,损失了这样的一位人才,用痛心疾首形容一点也不过分,难怪曹操大哭“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除了典韦,曹操也就哭郭嘉最伤心了。
1,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作为忠臣的典范,人臣的表率,照耀千古,名垂宇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只是过度的劳累拖垮了他的身体,最终病逝五丈原。也使他“功成名就之后,定当归隐,仍旧做田头陇间一介草民”的心愿成为永久的奢望。
三国最令人惋惜的十大谋臣会是谁呢?
如果从人生的格局来讲,最令人惋惜的,自然是诸葛亮了。
诸葛亮一生,他的理想就是“匡扶汉室,恢复中原”,格局不可谓不高。本来他的理想,也是可能实现的,毕竟如果当初关羽没有丢失掉荆州,按照诸葛亮还是可以按照隆中策的办法,两路出击,首尾相应,北伐中原的。可惜:“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如果从人生的理念来讲,最令人惋惜的,自然是荀彧了。
荀彧的才情和品德,其实一点也不会比诸葛亮差。即使在人才辈出的曹操阵营,荀彧依然是其中的佼佼者。曹操人生的每一次选择,可以说荀彧都是其中关键之人。可惜,荀彧的理想,在汉室;曹操的理想,在自己。所以君臣最终理念不同,分道扬镳。荀彧一生所有的努力,都变成了烟花幻影。
如果从个人的才华来讲,最令人惋惜的,自然是郭嘉了。
许多人都说,三国里面最聪明的,不是诸葛亮,不是司马懿,而是郭嘉。曹操说“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甚至一度想要在自己身故之后,把曹魏的大事托付给他。可惜天不予年,郭嘉英年早逝,让曹操“三哭奉孝”。
如果从个人的气度来讲,最令人惋惜的,自然是周瑜了。
周瑜是个千古风流的人物,所谓“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论容貌,自然是大帅哥一枚,论才艺,他会音乐,懂得吹笛调琴,有“周郎顾曲”的典故,论风采,他谈笑之间,引导了赤壁之战,让三分天下成为事实,论谋略,他是江东之一人物,可惜的是,他的人生才绽放光彩,就匆匆而消逝。
如果从人生的展望来讲,最令人惋惜的,自然是周不疑了。
三国早夭之人,除了郭嘉,还有曹冲。而曹冲最要好的朋友和谋臣,是周不疑。周不疑的参谋能力有多强?据说曹操攻柳城不下,图画形势,为难计策,周不疑进十计,攻城即下也。
曹冲活着的时候,曹操对周不疑非常好,甚至一度想要把女儿嫁给他,可是周不疑拒绝了。曹冲夭折之后,曹操便不得不要杀了周不疑,曹丕去求情,曹操直接说:周不疑的能力,不是你能够驾驭得了的。
如果曹冲和周不疑不早早夭折,他们长大后的战力,或许会是孙策和周瑜的数倍。可惜天妒英才,过慧易夭,这个或许,成为了永远的或许。
如果从个人的品德来讲,最令人惋惜的,自然是贾诩了。贾诩一生,算无遗策,不愧“毒士”之称。可是他这一生,做错了一件事情,直接把东汉王朝打入了万劫不复的地步。董卓被杀后,郭汜李傕本来是无谋无能之辈,贾诩轻松两三句话,就让他们败兵再起,长安城腥风血雨,朝野大乱,东汉王朝扶苏的可能,再也无望;贾诩这一生,也做对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让张绣投靠曹操,而不是投靠袁绍,让两军之间避免了一场厮杀,也算是有些功德,后来又劝曹丕称帝,可以说是曹魏的开国元勋。像贾诩这样聪明的人,嘴里说着国家大义,心里却从来只为自己盘算的人,和诸葛亮、荀彧这些人比较起来,真的是黯淡无光,不是也是令人惋惜的人吗?
如果从英雄用武来讲,最令人惋惜的,自然是徐庶了。徐庶本来,也是可以像诸葛亮、庞统、法正这些人一样,跻身于三国英雄的舞台,大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绽放自己的雄图人生。可是,因为孝义的缘故,徐庶不得不离开刘备,投奔曹操,从此“身在曹营心在汉”,再也没有发挥出什么耀眼的光彩,活着,却不如死去的快活,当年诸葛亮北伐,听说徐庶晚景不如人意,不禁叹息,既为蜀汉的前景叹息,感叹曹魏多人,也为徐庶叹息,其实他的人生,比郭嘉还要可叹。
如果从遇人不淑的角度来说,最令人惋惜的,自然是陈宫了。陈宫把自己托付给吕布,其实恐怕是无奈的选择,像吕布这种能力的主子,陈宫真的算是屈尊了,即使他有再好的才能和建议,在吕布那边,也抵不过女人的几句抱怨。
但是陈宫真正的遇人不淑,并不是吕布,而是曹操。本来,陈宫是看好曹操的,甚至为了曹操放弃了自己的官爵地位,跟着他浪迹天涯,以期大事,可是最后却发现曹操是个心狠自私的人,不值得托付,就再草草另外找了个英雄去辅佐。
这其实就好像一个富家千金,为了心中的郎君放弃了所有,不顾一切地和他私奔,结果走到半途,却发现自己所托非人,又不想委屈自己,便默默离开,一个柔弱女子,身单影只,家也回不了,前面又无路可走,最后碰到一个看起来也就那样的,便草草下嫁,糊里糊涂地聊过余生。
如果从所托非人的角度来说,最令人惋惜,自然是田丰和沮授了。陈宫是遇人不淑,觉得不好就草率离开,而田丰和沮授,明明知道袁绍不值得托付,心中却要认死理,觉得背叛袁绍是不忠不仁不仗义的表现,于是一根筋跟着袁绍走到底,最后一个因为谋划了正确的策略,袁绍害怕被他耻笑而被杀,一个因为被曹操抓获,拒不投降而被杀。
当然,像庞统这样,一时大意,败死落凤坡;像法正这样,英年早逝;像杨修这样聪明反被聪明误;像陆逊这种晚年备受猜忌郁闷致死;像戏志才这种还没有出场就成为传说的谋士,都是三国之中令人惋惜的人才。
首先之一个最惋惜的人就是周瑜,赤壁之战周瑜是更大的功臣,可以说如果周瑜没有早夭,可以说东吴还是有一统天下天下的机会,但自从周瑜死后,可以说东吴已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所以我首推周瑜,第二个应该是郭嘉,郭嘉是曹操的重要谋士,他的计策多险奇,如果郭嘉活着,或许赤壁之战也许能改写;第三个应该是法正,因为三国时期,蜀国的人才是最少的,尤其缺少想法正这一类有奇谋的军事人才,如果法正还活着,估计刘备也不会发起夷陵之战,蜀国也不会导致直接一蹶不振;第四个我感觉应该是孙策,孙策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估计江东会有更大的机会一统天下;我能想到的大概就这几个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新守卫剑阁风云再起详细攻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新守卫剑阁风云再起详细攻略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评论
岁月亏欠的我给你
回复祎执政期间,一切基本都还是遵照诸葛亮的政策来执行。刘禅也明白这些都是贤能之士,都是为了他还有蜀国好,所以都是妥协为主。到了姜维时期,因为姜维常年征战不管朝堂。朝堂的贤能之士也不像前两个时期的蒋琬等人那么有魄力和威望,因此让黄皓钻了空子。但是这个时期却是刘禅过得最快乐最自得的时期。投降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