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属于哪个区?:火炬之光什么时候出新区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火炬之光什么时候出新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火炬之光什么时候出新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属于哪个区?

属于浦东新区

张江高科技园区,被誉为中国硅谷。成立于1992年7月,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中南部,是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与陆家嘴、金桥和外高桥开发区同为上海浦东新区四个重点开发区域。

经过近二十年的开发,园区构筑了生物医药创新链,集成电路产业链和软件产业链的框架。

园区有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国家863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东部)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网游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基地。建有国家火炬创业园、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

我国智慧园区发展现状如何?将走向何处?

园区指一般由 *** (民营企业与 *** 合作)规划建设的,供水、供电、供气、通讯、道路、仓储及其它配套设施齐全、布局合理且能够满足从事某种特定行业生产和科学实验需要的标准性建筑物或建筑物群体,“包括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物流园区、都市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创意园区等。”

为调整经济产业结构,集聚产业优势,我国大力发展的园区经济,形成了我国地域经 济的增长极。在园区建设过程中,传统的建筑智能化管理存在着以下问题。(1)设计、建设、应用同质化,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2)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建筑物内各子系统间相对独立,存在“信息孤岛”,智能化 水平低。(3)数据采集孤立,系统联动难以实现。(4)应用可扩展性差,扩展成本较高。(5)无法实现高效、便捷的集中式管理,运营成本高。(6)重要设备运行状态无法实时监控,事故预警难以实现。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从更高的公共数据应用、异构 *** 的共享、多重数据的融合的层面出发,解决了以上面临的问题。通过智慧园区的建设,帮助园区在信息化方面建立统一的组织管理协调架构、业务管理平台和对内对外服务运营平台。

随着智慧园区建设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外优秀的智慧园区建设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分析研究,特别是对当前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以期提前占领市场,取得先发优势。正因为如此,一大批优秀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行业中的翘楚。中研普华利用多种独创的信息处理技术,对智慧园区建设行业市场海量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传递,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信息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更大限度地降低客户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把握投资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车联网行业专业分析请关注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18-2023年中国智慧园区建设行业发展潜力分析及投资风险预测报告》

智慧园区是在园区全面信息化基础之上实现园区的智能化管理和运营,是信息化不断纵深发展的综合性表现,市场规模突破2200亿。2019年,我国国家高新区数量达到169个,其中,华东地区国家级高新区数量排名之一,华中地区排名第二,园区区域分布不平衡。从高新区排名来看,位列2020年综合排名前4的国家级高新区是中关村科技园区、张江高新区、深圳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

高新区数量持续上升,智慧园区市场呈V字增长态势

国家级高新区是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或者各地 *** 建立,国务院批准升级的为发展高新技术为目的而设置的特定区域。主要依靠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区域经济实力、地理位置以及对外开放等优势,集中发展国家政策支持和鼓励的高新技术产业。

科技部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仅为54个,2019年达到169个。国家级高新区十年间增加数量超过100个,远高于2008年前二十年的增长。

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属于哪个区?:火炬之光什么时候出新区

据赛迪顾问测算,2020年我国智慧园区市场规模约达到2417亿元,同比增长6.5%,受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园区智慧化建设投资有所波动,近两年智慧园区市场增幅略有收窄。

预计未来3-5年内,园区原有传统基础设施与园区高质量发展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将显现,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加速和园区信息化发展趋向成熟,智慧园区建设需求将持续增大,市场规模恢复较高增长态势,到2022年将超过3000亿元,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区域格局:园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区域智慧园区建设加快

从国家级高新区区域分布情况来看,根据中国开发区网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华东地区国家级高新区数量占比达32%,排名之一,华中地区占比21.3%,排名第二。由此可见,我国国家级高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数量较少。

从空间维度来看,目前,我国智慧园区已经形成了“东部沿海集聚、长江中部联动、西部特色发展”的空间格局。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凭借雄厚的产业基础及良好的园区载体平台,成为智慧园区的重要聚集区域;

长江中部地区借助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势头,大力发展智慧园区建设;西部地区依托产业转移机遇,结合各自区域特点和园区产业发展基础,加快智慧园区建设。整体来看,全国智慧园区建设多点开花、各具特色。

中关村科技园区、张江高新区、深圳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位列国家级高新区前四

由科技部火炬中心组织实施的对全国国家高新区的考评包括4个一级指标: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权重30%)、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权重30%)、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权重20%)、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权重20%)。

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评价结果显示,位列2020年综合排名前4的国家级高新区是中关村科技园区、张江高新区、深圳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其中,张江高新区顺利拿下亚军,是历次评价的更好名次,其4个一级指标排名总分也是历年更好成绩。

苏州工业园区从2016年的第9位、2019年的第5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4位,超越了成都高新区、杭州高新区、武汉东湖高新区等。此外,多家高新区拿下历史更佳排位,包括广州高新区、紫竹高新区、珠海高新区、南昌高新区、南通高新区等。

智慧园区投资建设提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随着全球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园区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已成为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的产业园区也向着智慧化、创新化、科技化转变。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智慧园区试点工作的推进,我国智慧园区建设投资掀起了一波热潮。根据前瞻汇总整理,中国部分智慧园区投资情况如下:

—— 更多数据来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慧园区建设规划布局与招商引资策略分析报告》

打开智慧园区之门

从人脸识别开始

今天,小编要晒一晒这款黑科技

/ 更快捷:园区通行,刷脸就行 /

走进园区,“脸”就是更好的通行证。

园区内安装了人脸识别设备1秒之内就能从近千张人脸库中完成身份匹配,人员可快速识别进入,告别了刷卡/指纹验证模式,高效流畅通行。管理系统中记录了所有通行人员的图像资料,大大增强了安全管理。

这套人脸识别系统采用实名制验证,支持人脸识别与刷卡多种验证方式结合验证,做到人证卡合一,门禁通道管理效率更高;同时识别多人,识别更加精准;可定制访客模式,实现“智能化前台”,灵活部署、快速实施;不仅如此,还会在你生日时送上祝福

一张脸,解决了企业楼宇园区内所有通行权限管理问题,让各单独的子系统组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真正实现“一体化、智能化”的管理。

/ 更人性:访客接待,码上搞定 /

去门口接人、取临时卡...这些在咱们园区已经out啦!

接待访客时,只需提前在访客申请”系统里填写接待电子流,将客人的照片、车牌号等相关信息输入系统,开车进入的访客通过人脸识或者车牌识别即可“秒进”园区。被访信息一目了然,拜访信息随时可查,便捷访客管理。

后台系统上,能够清晰地显示出当前在园人数以及人员出入情况,实时统计各项数据

正式员工、访客信息

注册的内部车牌,以及临时进出园区的车辆信息

各类人员和车辆在园区内的总数及分布的区域状况

一个区域时间内人员和车辆的统计信息

在朗坤,智慧停车,停车智慧。

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模式,打造智慧车库,将停车场、汽车、人进行智慧链接。该系统支持空余车位的实时查询和车位的提前预约,为停车人提供人性化服务和预知性信息,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性数据,让停车更便捷,给予更好的停车体验感,实现人、机、车交互,互联互通。目前,可提供近200个智慧停车位。

/ 更安全电子巡逻,安全无死角/

以数字安防为例,覆盖园区的视频监控系统与入侵报警联动,提升园区安防等级,消防响应时间从7.5分钟降低到2分钟。其中电子巡更实现日常视频巡逻及异常处理,杜绝安防“时间死角”。

在园区的主要通道、出入口、电梯、地下车库、重要房间等安装传感器,进行安防监测,同时,园区内的报警系统在出现突发状况时会之一时间通知管理人员进行紧急处理。

以上只是

朗坤智慧园区解决方案的一小部分

基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

AI、3D等数字化技术,

对园区的人、车辆、设备和资产设施进行管理,

实现所有数据融合统一、

状态可视、业务可管、事件可控。

朗坤智慧园区解决方案

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将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集约化、一体化管理思想全面融合到智慧园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

整合园区所有的智能软硬件系统,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将安防、消防、通讯 *** 、一卡通、信息发布、管网设备能源监控、停车管理、自动化办公等10多个系统集中到一个统一的平台,通过全过程、全园区、智慧化的记录、分析、反馈,提供决策依据和管理依据,保证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实现园区工作和管理的智慧化。

智慧园发展还在起步中,在我们三线城市是这样的,发展前景就目前而言不太乐观,首先一点招人难,人口流失严重,人才少 业态也少,未来根据地区发展有可能蓬勃起来。我觉得可能一线城市的从不缺人不知道一线城市是怎么个情况?

智慧园区是指融合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具备迅速信息采集、高速信息传输、高度集中技术、智慧实时处理和服务提供能力,实现产业园区内及时、互动、整合的信息感知、传递和处理,以提高园区产业集聚能力、企业经济竞争、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园区发展理念。

智慧园区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深入,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不断加速, *** 也更加注重智慧园区的建设与发展,从2012年至今,颁布了多项政策推进智慧园区的建设,更多的园区投身于园区的智慧化建设中,"智慧园区"建设已成为发展趋势。

目前中国产业园区正处于传统工业园区向高新技术园区、单一园区向综合园区的过渡期。其中经济开发区和高新区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丰富服务内容,打造多产业集聚的社会服务职能,逐步向智慧园区发展。商业、金融等配套服务进入园中,产业中心逐渐形成,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开始全面布局。

智慧园区发展历程表

图片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智慧园区区域分布情况分析:

随着智慧园区的不断增加,由于地理位置和人文差异,目前我国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联动、西部特色发展"的智慧园区空间格局。

智慧园区建设目标:

在智慧园区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因此,园区的建设需要围绕企业的发展要求和人才的精神需求,建设智慧园区,协调 *** 、企业等各方资源,实现管理、工作、生活智慧化,三位一体打造智慧园区。园区的发展目标主要分为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奠定园区服务基础;建设信息资源利用体系;建设园区应用体系,提升管理服务能力三部分。

智慧园区发展趋势:

1、 *** 全覆盖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不断完善, *** 全覆盖在园区信息化建设中已成为园区具备的基本要素。未来,随着各大园区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有线与无线融合、多种接入方式的高宽带 *** ,随时随地、无所不在的 *** 是园区发展的必然趋势。

2、平台集约化

通过云平台的大平台集约效果、数据的集 *** 享,园区的管理和经营将从分散向集约化转变。平台集约主要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把管委会内部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管理系统对接起来,统一入口统一认证、数据共享;纵向将管委会内部系统与上级 *** 部门相关系统对接,实现真正的大平台概念,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同时也将工作集中在一个平台上,提高效率。3、应用智慧化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深入,物联网的规模应用促进信息应用的智慧化和深度化,在园区这类大规模区域的管理中,物联网在将来园区的智慧化发展中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通过利用传感技术采集各项数据,更有效地达到监测目的,帮助园区及时做好防范和治理工作。4、运营社会化

如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参与信息化运营的主体和运营模式也越来越趋向多样化。需要与各类提供商进行合作展开共同运营。提供商可以包括设备提供商、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平台提供商等一系列服务外包机构。

5. “智慧化”城市管理体系

智慧园区管理与城市化管理进一步融合。产业园区透过核心和关联产业的聚集,达到产业规模效应,人才和知识聚集,生产力提升,供应链效率提升。未来城市发展与管理可以以智慧园区建设为牵引,拉动智慧城市建设,并将智慧园区的管理职能融入到智慧城市的管理体系建设中去,实现智慧园区管理与城市化管理的高度融合,打造极具区域影响力的"智慧化"城市管理体系。

服务说明:

中商产业研究院是一家“产业大数据+研究+规划+招商+基金”的一体化产业咨询服务机构,致力于为企业、地方 *** 、城市新区、园区管委会、开发商提 *** 业规划、产业空间、产业平台、产城运营、产业金融、产业申报及产业升级转型领域的咨询与解决方案。核心业务包括: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规划、产业项目包装策划、产业园区升级转型规划、产业地产拿地策划、特色小镇申报及规划、田园综合体申报及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以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撰写编制、行业研究报告及定制化调研报告、产业白皮书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火炬之光什么时候出新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火炬之光什么时候出新区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评论

精彩评论
  • 2024-09-12 22:31:49

    面布局。智慧园区发展历程表图片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智慧园区区域分布情况分析:随着智慧园区的不断增加,由于地理位置和人文差异,目前我国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联动、西部特色发展"的智慧园区空间格局。智慧园区建设目

  • 2024-09-13 01:22:01

    中国开发区网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华东地区国家级高新区数量占比达32%,排名第一,华中地区占比21.3%,排名第二。由此可见,我国国家级高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数量较少。从空间维度来看,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