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无名战士之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无名战士之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945年7月26日,同盟国敦促日本投降,并发出了关于日本的投降公告,也就是著名的《波茨坦公告》,大意是德国已经投降了,日本不要作困兽之斗,赶紧投降,再就是投降后如何约束日本的一些条件,其就第9条和第13条明确了投降后,日本所有的武装部队无条件的解除部队,于是8月15日,日本 *** 签署了投降书,裕仁天皇下令日本所有的海陆空停止一切军事行动,交出军械,等待盟军来接收。
年轻东久迩稔彦。
所以8月15日签署了投降书后,意味着日本近700万的军队将全部解除武装,该接受审判的受审判,其他人全部遣返回乡,但是军国主义笼罩下的国内的局势已极不稳定,很多人仍旧迷信皇国必胜,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已在投降当天辞职,内阁也垮台,军中有很多激进派也不相信日本会败,部队里抗美、继续战斗的呼声非常强烈,军中将领们对此无力控制,为了战后政局维稳、重建家园安定民生,一些元老们向天皇建议,用皇族的权威来控制军队,而当时的人选里,东久迩稔彦是最合适的人选。
东久迩稔彦是日本皇族,裕仁天皇的叔叔,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留学于法国陆军大学,二战时任侵略我华北地区的第二军司令,参加了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1939年晋升为陆军大将,东久迩稔彦不仅是皇族,还是陆军大将,由他来震慑军队是再合适不过,但日本的惯例是皇族不能担任首相,也从未有过皇族担任首相执政的,不过现在日本已到了最危险时刻,经裕仁天皇同意,东久迩稔彦成了临时救火队员,因此东久迩宫便成了日本之一位皇族首相,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皇族首相。
晚年东久迩稔彦。
其实东久迩稔彦也明白,自己是临时过渡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两个,一是和平解除700万军队并遣散,二是迎接美军进驻,他先向美军表现足够的诚意,将战前的“一亿总玉碎”的口号改成“一亿总忏悔”,而且一再保证绝对会解除全部武装,接着谈条件,解除武装可以,但日本 *** 保留、天皇无罪、士兵安全,在这三条得到美军保证后,他利用强硬的手腕平稳的解除了所有武装,不过由于当时粮食匮乏、大批失业、士兵复原,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东久迩稔彦又与美军初期方针矛盾,于是宣布辞职,执政时间仅54天。
东久迩稔彦是日本历史上在位最短的首相,只有54天,他更大的政策就是让日本自废武功,解除了700万日本军队,当然不是说他能力强能解除军队,他是顺势所为罢了,背后是美国在决策日本。
东久是皇族出身,是朝彦亲王的第九子,年轻时留学法国,以司令官的身份参与侵华战争,身上占满了中国人的献血,二战尾声,以陆军大将的身份被召回日本当更高日本本土防御司令,抵挡美军对日本的进攻。1945年8月15号,日本无条件投降,首相铃木辞职,东久身为皇族又是陆军大将,大家觉得他能够收拾残局,一致推举他做日本第61任首相。东久做首相后做了三件事迅速稳定了日本局势。他解除了日本军队武装,迎接美军进驻日本本土,签署无条件投降书。就解除军队武装这件事也不难,本来日本就已经输了,还留着军队干嘛,何况美军肯定进驻日本本土,美国也不愿意日本还有军队在,美军保护日本就行了,日本不需要军队,这就是美国对日本的要求。东久就是很清楚美国的打算,反正迟早都要解除,何不早点解除,做个顺水人情给美国看,好抱紧美国的大腿。更何况日本已经没有多余的粮食养活这700万的士兵啊,哪有粮食养这么多闲人呢,现在战争结束了,不需要这么多军队打仗,还是解除为好!于是700万士兵被东久赶回老家种田去,失业的士兵很多都流落街头,也算是报应啊!
美国进驻日本后,麦克阿瑟成了日本的太上皇,为了让日本成为美国一条听话的乖乖小狗,美国对日本进行社会民主改造,弱化天皇的权威。麦克阿瑟要求东久释放亲苏的政治犯,东久认为这可不行,放了政治犯不就搞乱了日本社会嘛,就拖着不办。不放政治犯,美国怎么控制日本的民主嘛,民主就是多种声音,这样才好控制日本呢!东久拖着不办,麦克阿瑟很不爽,找他来狠狠的痛骂斥责一番,那真是狗血淋头啊,骂东久你要认清楚谁是日本的主子,你就是一个奴才,就是一条狗,我美国说怎么样,你就怎么办,日本没资格说三道四,不听话看我怎么弄死你!被大骂一通的东久,不堪受辱,愤然辞职,就那样东久成了最短命的首相,只做了54天。后来的首相就听话多了,美国要怎么办,就怎么办。
美国要求裕仁天皇解除东久的皇族身份,东久推出政坛后做起了生意,混的还不错,一直活到1990年才死了,整整103岁,真是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东久这个战争罪人政治生涯短命,可性命却活的这么长,真是没道理啊,怪美国人对日本右翼分子的刻意包庇,才有日本战争分子逃脱法律的审判!
我们很难想象在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日本尚有700万疯狂喊着“一亿玉碎”口号的日本士兵,到底是谁让这群从小接受“军国主义”思想熏陶的日本士兵放下武器呢?
这个人便是日本在位时间最短的首相,也是日本历史上唯一一位“皇室”首相——东久迩稔彦。
1887年出生于日本京都府的东久迩稔彦,是久迩宫朝彦亲王第9子、昭和天皇的亲叔叔。其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后留学于法国陆军大学。因为不喜欢打仗和对自己军人身份排斥的原因,到了法国之后的东久迩稔彦他便彻底放飞了自我,每天花天酒地,日本皇室、军方多次要求他回国都被东久迩稔彦给拒绝了。
直到1927年,在内大臣牧野伸显威胁他在不回国便要将他的身份降为臣籍,东久迩稔彦才不情不愿地回到了日本。
回到日本后的东久迩稔彦,深受当时的昭和天皇器重,仅10年便担任日军参议官兼航空部长,后来凭借着自己“优异”战绩,于1939年晋升为陆军大将。不久后东久迩稔彦又担任防卫总司令官兼军事参议官,主要负责日本本土的防御工作。
可以说,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东久迩稔彦的一生是平凡的,也曾无限接近于首相的位置。但是,东久迩稔彦真正轮到他上场和“发光发热”则是在日本战败以后。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盟军司令麦克阿瑟将军率领大批美军进驻日本本土,实施对日本的军事占领与战后重建工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日本“天皇”。按照盟军的要求,日本方面必须将全部的武装力量解散,并对日本社会进行全方位深入性的改造。由于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早在日本投降当天便已辞职,为了收拾残局、也为了完成盟军解散武装力量的命令,头上顶着“皇族大将”的东久迩稔彦,正式出任日本首相。
为了尽快完成麦克阿瑟解散武装力量的命令,东久迩稔彦在上台后,便利用日本天皇在军人心中的地位,以天皇的名义,将“一亿总玉碎”的口号改为“一亿总忏悔”,同时宣称,只要日本军人服从解散的命令,保证国体不变、天皇地位不变与不追究任何一位普通士兵的战争责任。
基于这国体不变、天皇不动、不追究的三大保证,最终东久迩稔彦成功让700万日军武装力量,全部解甲归田。
很显然对于遭受日本伤害的亿万无辜人民来说、对于麦克阿瑟来说,将日本全部武装解散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要弱化日本天皇的权威,继而对日本全体日本国民进行改造,这才能保证日本未来不会再发动侵略战争。因此,所以麦克阿瑟先是强迫日本昭和天皇发布“天皇是人不是神”的宣言,接着又要求日本首相东久迩稔彦废除思想警察、罢免主张维持新闻管制的内相山崎严、释放“政治犯”等,然后通过在日本发行所谓军票的方式,掠夺财富。
可以说麦克阿瑟的这一系列操作,引起了东久迩稔彦的抵抗,或者说这让维护旧体制的东久迩稔彦无法接受。同时东久迩稔彦也害怕这样做,会引起日本社会的动荡。所以东久迩稔彦便对麦克阿瑟这个当时日本的实力掌控者的命令采取了推诿、拖延的应对态度,这惹怒了麦克阿瑟,为东久迩稔彦招来了一系列的斥责和羞辱。同年10月9日东久迩稔彦再也无法忍受麦克阿瑟的羞辱,愤而辞职,在任仅54天,成为日本历史上最“短命”的首相。
但是,东久迩稔彦不甘心又能怎么样?要知道早在二战末期,日本的海军、空军几乎全军覆没,加上后来美国在日本投下的两颗 *** ,广岛、长崎直接被炸成废墟。 *** 早在日本人的心里烙下了恐惧的印记,他们已经无力也无心思抵抗。
所以,一切改革并没有因为东久迩稔彦的辞职而停了下来。而东久迩稔彦也遭受到了麦克阿瑟的报复,在其辞职两年后便被降为可臣籍。不过,东久迩稔彦也算是乐的清闲,在成为平民后办过茶店、裁缝店、还开过剧场,生活可谓是丰富多彩。最终于1990年1月病逝,享年103岁,成为少有的百岁政治人物。
当然了,东久迩稔彦也有其功绩在,解除了700万日军的武装,避免了战火重启。从客观意义上来说,东久迩稔彦让日本避免被彻底毁灭的危险,也让日本得以在二战后重生。
悟空问答,有问有答,且听大狮白话几句。
这个标题实在有些托大,解除700万日军武装哪能是他东久迩稔彦(原名:东久迩宫稔彦)一人之功劳,纵使他能耐再大,也做不到凭借一人之力解除700万日军武装。
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稔彦不过是善于审时度势罢了。
稔彦是明治天皇的竞争者朝彦亲王的第九王子,曾一度留学法国,由于是皇族出身,因此频繁与法国上流社会人物接触,一战中的法国英雄贝当元帅、画家抹内等曾是他座上宾。正是因为在国外待得久了,脑子也比较灵光。
在回国之后,稔彦以第二军司令身份参与武汉会战,太平洋战争期间也有积极参与,此人可谓是个文武双全之人。此人也是个顽固的军国主义分子,对于南京大屠杀这件事他个人是持赞成态度的,在日军占领南京后,他亲赴南京慰问日军官兵。
当二战进入尾声之时,稔彦接替铃木担任日本首相,他认为日本若继续战下去是没有未来的,于是他命令内阁班底草拟出三份重要文件:
之一个是解除军队武装,第二个是确保占领军顺利进驻,第三是签署投降文书。
稔彦认为日本必须要“一亿总忏悔”,反思战争给他国和本国带来的灾难,不要执着于大日本帝国永不败的神话。他坚决反对前首相小矶国昭提出的“一亿玉碎”之主张,认为那样做,只会让日本国万劫不复。
裕仁天皇个人认同稔彦的主张,最终在稔彦的努力和坚决态度下,全部大臣和高级将领才同意停止战争,向美国以及战胜国投降。
美军登陆日本之后,麦克阿瑟与稔彦出现摩擦,稔彦对美国人提出的一些苛刻要求,比如释放政治犯一项持坚决反对态度。他认为日本战后一切都不稳定,许多人连温饱都成问题,如果把那些亲苏的政治犯放出来,势必给日本带来更 *** 烦。
稔彦的不合作惹得麦克阿瑟很不高兴,他批评被日本人当作自由主义者的稔彦“思想、行动皆非民主主义”。
稔彦不愿跟麦克阿瑟为伍,干脆宣布内阁总辞,在职一共54天,成为日本历史上最短命的内阁。
辞去首相的稔彦向天皇禀奏要“臣籍降下”离开皇室,改名东久迩稔彦。天皇应允,自此后,这位一生桀骜不驯的亲王,离开政坛成为商人,也成立过新兴宗教,有一段时间几乎为人们所遗忘。1990年稔彦去世,此时已经102岁高龄。
对于日本人来说,稔彦是他们的救星,若不是因为稔彦的坚持,一直叫嚣战争的日本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尽管如此,但若说他解除了700万日军的武装,实在有些托大。真正迫使日军解除武装的是天皇和把日本揍得满地找牙的美国,而不是稔彦。
东久迩宫稔彦王,既拥有日本天皇血脉,又曾经是日本的一位大将。当时的日本,许多皇族曾经在军部任职,但真正当过首相的,还真就只有东久迩宫稔彦王。
虽说东久迩宫稔彦王当过日本首相,不过,也只是当了54天的日本首相而已,他是昭和天皇的叔叔,曾经接手第二军区司令官的头衔参与过徐州会战以及武汉会战,让 *** 军一时间直不起腰。
之所以东久迩宫稔彦能够做54天的内阁首相,与东久迩宫稔彦本身特殊的身份地位是脱不了干系的,在军中,东久迩宫稔彦曾经是陆军上将,在日本军中占据着绝对的话语权,而东久迩宫稔彦又身怀皇室血脉,因此,在那个日本战败的和平过渡期,选择一个东久迩宫稔彦这样的人做临时首相是很必要的。
识时务者为俊杰,很明显,东久迩宫稔彦就是这样一个识时务之人,尽管,日本战败了,但日本的战争真的就结束了吗?并非如此,日本战败不过是日本 *** 战败了而已,当日本 *** 选择无条件投降的时候,中国土地上不知多少日本兵选择了自尽。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这些日本兵曾经接受过军国主义思想,都是一群疯子,在他们看来,为天皇效忠成为了他们唯一的选择。
而在东久迩宫稔彦王内阁的统一领导下,日本可战之兵,七百万日本海陆军官兵,正式被解除了武装,算是创造了一个奇迹。
之所以创造出这样的奇迹,自然不可能单纯是东久迩宫稔彦一个人的功劳,东久迩宫稔彦在其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发挥重要作用的绝对不是他一个。
真正让日本七百万海陆军官兵无条件放下武器的,是日本当时的天皇,日本当时的天皇是裕仁天皇,日本军队之所以乖乖投降,大多也都是因为听到了天皇的号召,尽管当时日本在内陆进展并未受挫,但日本本土却已经是一片焦土,曾经的日本人提过出一亿玉碎计划,只可惜一亿玉碎计划也意味着日本很可能因为反抗到底死伤无数,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牺牲,裕仁天皇终于录音,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而在日本投降以后,接受日本战后事宜的人正是东久迩宫稔彦,尽管东久迩宫稔彦内阁曾经接受日本内务,但也因为东久迩宫稔彦内阁对美国将军,麦克斯的要求并未彻底执行,因此,东久迩宫稔彦内阁也在美国人的打压下垮台,只做了54天首相的东久迩宫稔彦也因此被迫辞职。
下台以后的东久迩宫稔彦,做过商人,在1990年去世。
战争相对国家的双方都称谓保家卫国。一个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各色人等在战争面前扭曲的,丑陋的,悲壮的,大义凛然的情绪都被从暗处走了出来。人先是属性动物,为了生存,扩大地盘,战争伴随终始。退也是死,前进有概率活,如是战争来此,我必拿枪冲锋陷阵,因为每个基因里都流淌着战争的元素,只有向前才不会被消灭,脱逃只有被淘汰。
像是历史教科书一样的电影,很全面的囊括了芬兰士兵在战争中的立场。
电影《无名战士》讲述了一队芬兰士兵经历整个苏德战争的故事。
影片中的军人主要分为两个群体,军官们和普通的百姓兵,他们对战争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而每个群体里的人物也各有特征,是刻画的很优秀的群戏。
戏码最重的两个代表人物,是一位从农民中来的老兵和一位在战争中成长的年轻军官。
老兵不服管理,因为在他的理解中,上战场就是杀人,保证自己活着回家,继续生活,而不是来听令于军官。战争对他来说是不得不接受的任务,那就只好麻木的完成。
年轻军官初上战场时非常胆小,他的上司在鼓动他时殒命,他因而接受了自己的使命,热诚的投入战争报销国家。
影片通过普通士兵的口多次提到“资本家”,提供了上述两人不能够建立完全的战争全貌。电影通过台词提醒观众,战争是资本家的游戏,他们有学识无人道。 从结局来看,影片可以算是给了两位最重要的主人公圆满,愧于长官之死的军官牺牲战场,老兵成功的生还回家。
一部小国的电影,一部由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一部非经验丰富的好莱坞电影。
但是,该片 *** 严谨,道具考究,各种制服、武器均严格遵循史实。
大量的轻步兵山地攻防战拍摄得非常精彩,个人认为表现力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整体氛围营造得也到位,在战争中个人的渺小无奈,生命的脆弱,都是发人深思的。
每一个以为不会死的战士到最后都死了,而三个小时里,你根本没记住他们的名字。也许这就是小说名字的原因吧。
作品名称:
《法国国歌》
作者:
[法]鲁热·德·李尔
介绍/赏析文章:
法国国歌《马赛曲》,是影响较大和有名的资产阶级革命歌曲。有国际工人运动中,《马赛曲》被填上了许多新的歌词,成为工人革命歌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德国和俄国的《工人马赛曲》。《马赛曲》产生于1792年4月24日,歌词和曲调都是驻防在莱茵河边法国东部边境城市斯特拉斯堡的一支革命军队中的工兵上尉鲁日·德·李尔(1760~1836)创作的;原名《莱茵军团战歌》,后由马赛志愿国带到了巴黎,并在1792年8月10日的起义中唱着这首歌冲进推勒里宫,因而被称为《马赛曲》。当时普鲁士、奥地利两国称兵犯境,企图扼杀法国革命。鲁日·德·李尔充满爱国的义愤写下了《马赛曲》,矛头指向外国于涉者。1975年法国督 *** 决定把《马赛曲》作为法国国歌。到复辟时期,此歌曾遭禁止;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后恢复演唱,1879年第三共和国重新宣布它为国歌。原歌词共六节,后来路易-弗朗索瓦·德布瓦(1773~1855)为庆祝巴士底日又填写了第七节《儿童之歌》。现在通常只唱之一、六、七节。其中之一节歌词是这样的:
前进,祖国儿女,众同胞,
光荣的日子来到了。
暴君举起染血的旗子,
对着我们冲来了,
对着我们冲来了!
听见没有,残暴的士兵在我们土地上嗥叫?
他们闯到我们身边,
把我们的妻子儿女杀掉。
武装起来,同胞!
把队伍组织好,
前进,前进,用肮脏的血,
做肥田的粪料!
《马赛曲》原是一首战斗进行曲。1975年,法国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授意巴黎共和警卫军军乐团团长布特里中校,把它改编为庄严的颂歌,11月11日在凯旋门的无名战士墓前举行一次世界大战停战纪念的仪式时首次演奏。现在两个曲谱并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无名战士之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无名战士之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评论
隐形的鸡翅膀
回复仗,还是解除为好!于是700万士兵被东久赶回老家种田去,失业的士兵很多都流落街头,也算是报应啊!美国进驻日本后,麦克阿瑟成了日本的太上皇,为了让日本成为美国一条听话的乖乖小狗,美国对日本进行社会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