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为何没有能够令赵国一统天下?:富甲天下3 一统天下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富甲天下3 一统天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富甲天下3 一统天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为何没有能够令赵国一统天下?

不得不说“胡服骑射”一度使赵国成为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诸侯,如果不是“沙丘之变”中赵武灵王英年早逝,战国格局必将有翻天覆地之变,而后来的“长平之战”更使赵国元气大伤,从此退出统一的历史舞台。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为何没有能够令赵国一统天下?:富甲天下3 一统天下

一:胡服骑射——拓地千里,将国土连成一片

三家分晋之初,赵国的处境就非常尴尬,因为特殊的地势环境,堂堂赵国被魏国和太行山生生割裂成三个版块——晋阳、邯郸以及代郡。为了实现国土的统一,凝聚国力,历代赵君可谓是殚精竭虑、费尽心思,但却始终未能如愿。

公元前302年,备受中原大国欺凌、屡遭周边小国蔑视、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赵武灵王终于决定变法图强。颁布“胡服骑射”法令,改革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经过数年的励精图治,赵国实力大盛,开始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通过一系列的军事活动,赵国击溃匈奴,设立云中、九原两郡,而后又在阴山一代修筑长城以备胡虏;前296年,更是一口吞下中山国,强势贯通赵国全境,使原本分裂的国土归于一统。

总计赵武灵王在位期间,赵国南征北战,先后拓地达数千里,一举成为中原强国,其国力之强悍、军队之善战一度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实力。

只可惜后来兄弟不和、父子不亲,导致“沙丘之变”一代雄主就此湮没,一路疾驰的赵国战车开始晃晃悠悠。

二:长平之战后——霸王梦空,自此自保尚且不足

公元前270年,通过“商鞅变法”而迅速崛起的秦国在范睢“远交近攻”战略的指导之下,制定“攻魏图韩”的军事部署,对魏国展开猛烈的攻击。

公元前262年,在经过八年苦战之后,秦国终于占领韩国野王之地,将韩国上党郡撕裂开来,韩国国君不得不将上党郡拱手相让,以求秦退兵回师。奈何上党郡守不愿降秦,并且搞起了祸水东引的计量。私下与赵国接洽。商量归降事宜。

鼠目寸光的赵国君臣欣然接受,眼见自己费尽心力到最后却连口汤都喝不上的秦国,怀揣着滔天怒火在长平之地跟赵国摆开战局,秦赵两国的争霸战自此打响。

深明此战重要性的秦赵两国皆倾其所有的动员全国,发誓要在长平之地决出雌雄。求胜心切而又目光局促的赵孝成王听信谣言,撤廉颇而换赵括。终于一败涂地,黯然出局,再无争霸天下统一四海的能力和机会。

所谓“趁你病,要你命”先前震慑于赵军而敢怒不敢言的诸侯纷纷率兵来战,一时间,风光无限的赵国四面受敌,情势岌岌可危。

三:地处中原——四战之地,纵深不足,粮草难继

由晋国演变而来的韩、赵、魏三国,虽然都名列七雄,但其地理位置实在不容乐观,率先改革的魏国和赵国一样都曾雄霸一时,但因为决策和地理环境的问题很快就衰弱下去,不仅如此,赵国还没有足够的纵深、也没有事宜耕种的土地为国家财政提供源源不断的粮草。所以,就整体而言,赵国虽有雄强善战的军队,但其综合国力实在不足以和秦国比长较短。而至于三晋之中韩国则更惨,虽是堂堂诸侯却始终被动挨打,连崛起的机会都不曾有过,早早的就成了秦国的打手急先锋。

天时不如地利,在战国之世,好的地理位置何其重要,后来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其拥有富甲天下,俗称天府的巴蜀之地,以及轻剽善战、悍不畏死的老秦百姓。再加上可谓天险的崤山、函谷关。这种三面环山,一面绝关,可进可退的地势之利,使堂堂秦王朝虽有昏君逆臣也可以高枕无忧,无所畏惧。

四:赵之亡,固非战之罪也

赵国的灭亡,固然有统治不利、决策失误的问题存在,但究其根本而言,还是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当然,这也是利弊相存的,在不能集中倾国之力的同时,实际上也是把鸡蛋分开藏的意思。

但“瘦子的骆驼比马大”,“长平之战”后一心想着趁火打劫的燕国最终还是折戟沉沙,惨败于赵人之手。

所以,我始终认为,赵之亡,固非战之罪也。而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罢了~

一家之言,切望指教~欢迎关注过吐槽

图片来自 *** ,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

首先,统一天下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是仅靠变法就可以实现了。

拿秦国来说,从商鞅变法到统一六国,经过了117年,其中七代国君,没有一个是昏君,且每一个国君的决策都非常正确。比如秦孝公时期多回了河西之地,秦惠文王拿下了蜀中,亲昭襄王时期灭掉了义渠等。以上可以看出,秦国从秦孝公到在秦昭王前期,除了夺取河西之地,很少出函谷关,而是往南、往西北发展,等实力强大了,才开始蚕食六国,而其中外交政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赵国呢?除了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外,其余国君都不怎么行,多次上秦国的当,比如杀李牧、换廉颇等。另外,我觉得赵国的决策出了问题,不应该往南发展,去对付齐国和魏国,更不要去惹秦国。而是往北发展,逐渐蚕食掉燕国(燕国是战国七雄最弱的),拿下燕国,不仅大大提升国力,还可以杜绝后患,免得腹背受敌。

但赵国却没有去对付燕国,反而去惹齐国、魏国和秦国,以致难以韬光养晦、扩大实力,最终当然很难统一六国了。

大家好,我是喜欢先秦史的胖关。赵国没有一统天下的最主要原因是赵武灵王的死和胡服骑射的终结。

内忧外患,胡服骑射势在必行

赵武灵王选择了胡服骑射一方面是由于赵国的地理位置不占优势,北方有胡人,西边有变法崛起的强秦,时不时冲过来狂揍一顿赵国,东边有燕国和中山国,联合起来攻打赵国,赵国的处境也是非常不堪,岌岌可危。

另一方面,中原各国的争霸处在一种胶着状态,不分你我,赵武灵王选择在赵国以北开疆拓土,与胡人一争高下,再图中原。

胡服骑射不简单

胡服骑射看起来赵国全民脱掉宽袖长袍,换上胡人的短袖长裤,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组建赵国的骑兵。

真的会是如此简单吗?看起来没触碰多少人的利益,赵武灵王为何要花大力气举国动员和宣传呢?为何胡服骑射名气这么大呢?大家不就是换套衣服而已,况且短袖长裤确实便于作战,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照做就行了,没什么讨论的。

其实胡服骑射的真正内涵是赵国礼制问题,历代中原王朝对胡人和狄戎都投以鄙夷和不齿态度,认为非我族类,粗鄙不堪,根本不入流,学习就更大跌眼睛了,也显示了赵武灵王的胆大和魄力。

胡服骑射脱离华夏文明圈

赵国长期处于华夏文明生态圈中,如今要脱离华夏文明圈,竟然要和异类人称兄道弟,简直是有辱我华夏文明,与我华夏人为敌。

遗憾的是赵武灵王作为一个政治权利中心的君主,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叔)清醒地意思到胡服骑射将会给赵国带来灭顶之灾,他也是胡服骑射的保守派和反对派,联合赵惠文王发动了沙丘宫之乱,赵武灵王被饿死在那里,保守派取得胜利。

我们大胆猜想如果赵武灵王不死,继续推行胡服骑射,分而治之,可能赵国早就被国际联合绞杀。

我们看到赵武灵王死后,史书上也没说对公子成和赵何进行清算和揭露,也不一定是保守派胜利就是开历史倒车了。

所以赵武灵王的死也就是胡服骑射的终结,至少赵国还存在了几百年,更别说再一统天下了。

应该说,经过“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成为七雄除秦国外国力最强的国家。

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国力大增,在对付中山国、楼烦等少数民族方面取得绝对优势,即便赵武灵王因政变而是,赵国总体国力也没有因此滑坡多少,成为当时战国两大顶尖强国。但赵国为何没有能够统一天下,我觉得赵国的地理位置是个很重要的原因。

赵国的地理位置不利。

赵国身边强邻太多,秦国、魏国、齐国、燕国,胡服骑射后,中山国等少数民族的危险虽被解除,但强大的匈奴直到赵国灭亡都是巨大危险。

不说少数民族,单是秦国、魏国、齐国、燕国等直接与赵国接壤的强邻就够赵国受的了,这使得赵国在对一国开展军事行动很容易遭受腹背受敌的困境,会陷入两线、三线作战之中。

比如,赵国对魏国动武,魏国很容易挑动后方的燕国、齐国甚至秦国对赵国进行滋扰乃至是联合行动。

很明显,赵国远没有强大同时也多过作战的地步,打不赢多战线的战争。

同时,这样的地理位置也使得赵国无法开展较好的外交行为和外交政策。因为秦国、魏国、齐国、燕国都是赵国的死敌,在赵国分立出来之后,他们就是赵国生存的巨大危险。

赵武灵王的父亲赵肃侯在位时期,赵肃侯就连年与秦国、魏国、齐国、燕国交战,为赵国打下了生存空间,更是多次打击魏国,使魏国的霸业遭到严重打击,这些都是在战争中接下的大仇,很难解除。

赵国的位置使它不能向秦国那样尽情施展“远交近攻”的外交手段,各个击破。

赵国的这种困境在长平之战后的邯郸之战也可体现出来。

魏王根本愿意救援赵国,最终因为“信陵君窃符”才调动魏军救援。

楚国因为赵国的反复请求才答应救援。

齐国因为赵国参与五国伐齐之事耿耿于怀,对五国的生死不闻不问。

燕国就更不用说了,邯郸之战借赵国衰落乘机攻赵的。

虽然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赵国衰落,秦国独大,赵国与另外几国关系改善,但是赵国与他们之间的隔阂并没有消除。

赵国与秦、齐、燕等国利益纠葛太深,难以各个击破,进而图谋霸业,更不用说统一天下了。

与六国纠缠已经让赵国疲惫不堪,而在赵国的北方还有一个强大的匈奴,时刻虎视眈眈,牵制了赵国大量的有生力量。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很有魄力,可惜只有一代而终,接班人选错导致改革夭折,之后昏庸之君频出,把个战国第二强国很快就折腾完了,相比秦国,杀鞅而奉其法,国策连续目标一致,有为之君拔擢名将名臣,乃一天下!

三国时期,为什么蜀国不南下向中南半岛扩展?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伪命题,蜀国不是没有向南扩展,只是云贵高原以达到蜀国南征极限!至于中南半岛那更是可望不可及了而且蜀国的立国之本在于北定中原匡扶汉室;东汉后的蜀汉政权其初衷并没有将中南半岛视为汉家天下。
(东吴势力抵达中南半岛今越南北部)
刘备称帝后随即撒手人寰,蜀国先是丢失荆州,尔后西南地区叛乱,蜀国地缘危机四伏,诸葛亮经白帝城托孤后掌握蜀汉政权,为稳定国内政治形势开始南征,如果没有诸葛亮的七擒孟获,北伐就无从谈起!蜀国做为三国之中实力最弱的割据政权,自夷陵之战后便失去了图谋天下的资本。诸葛亮南征过程中面对的不仅仅是南蛮部落联盟还有老对手东吴,事实上东吴已将版图扩展到了中南半岛的交州地区即今越南北部,在蜀汉版图抵达云贵之后,东吴也一路南下平定岭南和交州,吴蜀两国在中南半岛北部形成对峙,受制于地形、人口、生产力等因素蜀国无力将势力范围再次南伸!

(蜀国南征稳固云贵,为北伐打下坚实基础)

蜀国的基本国策是北伐匡扶汉室,占据中原核心地区的曹魏才是蜀汉政权的战略对手,魏蜀吴三国之于东汉,恢复原东汉版图是魏蜀两国共同夙愿,尚未开化的中南半岛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地缘价值抑或权利归属都无法与中原相提并论;即便是鼎盛的秦汉王朝都未将中南半岛置于中央垂直管理之下,更何况势单力薄的蜀汉了!

富甲天下的关中平原才是蜀国终极目标但诸葛亮数次北伐均无果而终,试想落后的中南半岛即使被蜀汉收入囊中也不惧备一统天下的地缘价值,可以这样说南征中南半岛的战争成本远高于北伐中原,所以中南半岛对于蜀汉而言实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但无法获得蜀国强国资本甚至会拖累新生的蜀汉政权,中南半岛简言之就是赔钱货!

其实蜀国已经向南扩了,但是限于实力和客观因素只能到达今天云南一带。至于为什么不再向南扩展到中南半岛,我想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蜀国打的旗号是“匡复汉室”,北方曹魏是其主要敌人

刘备从之一天起就以汉室宗亲自居,目标就是建立自己的大汉政权。当刘备面对篡汉的曹魏政权时,为了自己的合法性,他不可能任由曹魏发展,北边与曹魏作战,南边不可能腾出手来南下。而且他不打曹魏,早晚曹魏也会灭他。

曹魏是蜀汉的最直接敌人,面对自己生存的压力,蜀汉不可能舍北而南。

蜀国扩展到云南,在当时已经是极限,无力继续南下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七擒孟获,然后控制了南中。当时蜀国控制南中一带已经很费力,那里聚集着大量未开化的民族,根本不服教化。能够控制云南一带就已经不错了,如果继续往南,相信遇到的野人会更加毫无目的地骚扰蜀军,那样蜀国会在那里消耗更多的国力。

当时交通并不发达,云南南部丛林密布,就蜀国现有的力量无法满足继续向南开发所需要的人力、物力等后勤保障。


东吴占据着南下更佳路线

我们都知道,在当时孙权占据着交州,其最南领土包括越南中北部沿海一带。查看中南半岛地图可以看出,内陆多山地原始丛林,只有沿海一带是平原。这也是为何东吴不去中南半岛西部内陆而是沿海一直南下的原因。

与蜀国相临的地区全是高山丛林,不但阻挡了其南下步伐也使蜀国丧失了开发它的兴趣。而东吴占据着沿海平原,不但有利于向南开发还可以将占据的土地迅速转化为战略资源。

我觉得以上三点就是蜀国南下开发中南半岛的原因。谢谢阅读,欢迎留言评论!

1、所谓的中南半岛,即是“中国以南的半岛”,包括越南、老挝、中国云南、柬埔寨、缅甸、泰国及马来西亚西部,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半岛。

中南半岛面积206.5万平方公里,恰好相当于10个陕西省的大小。

中南半岛,以前称为“印度支那”半岛,源于法文“Indochine”,表示位于印度、中国之间而又深受两国文化影响的区域。因“支那”一词有辱华含义,后改称“中南半岛”。

中南半岛,那是中国人曾经涉足但最终放弃的土地!

三国时,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诸葛亮五月渡的“泸”不是金沙江,而是今天云南的怒江。“不毛”指的是缅甸,这里的“不毛”并不是我们语文教材中所注释的“不长草”(的地方),在中国南方,你到哪里去找不长草的地方?深入不毛之地,就是深入缅甸,“缅”,古印度称之为“缅毛”,他们自称“不毛”,即现在的缅甸。(学者李定与的研究成果)

而早在15年前,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孙权遣步骘为交州刺史,收降原交州太守士燮形成独立的割据政权(士燮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交趾郡,后来叫安南,再后来叫越南!)。

也就是说,吴、蜀两家,基本上控制了中南半岛的大部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所以,不是没有向南扩展,而是扩展之后又回来了!

当然在中南半岛,吴、蜀两家也有过争斗。南中叛乱,南中当地的豪杰都归附于吴国,原刘璋次子刘阐打算接管南中。

可惜!此后三国归晋,五胡乱华,北方少数民族给汉政权带来空前压力,晋人南渡,主流文化和民众意愿是“北归”,而无暇南顾和经营,此后这种格局一再上演!中南半岛再也无缘于中国!

2、“中国”文化的视野,限制了诸葛亮们的南征。这不是诸葛亮的问题,而是我们民族的胎里病啊!

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古中国文明,而这是一种偏居一方和相对封闭的农耕文明:东有太平洋,西有沙漠、高原,南有丛林,北为极寒。所谓“中国”文化的视野,就局限于自诩的“中央之国”:东盼是海,西眺尽沙,南顾丛林,北望冰雪。东南西北,唯有向南,更符合农耕文明的扩张。

诸葛亮南征、孙权收复交趾郡,已经涉足中南半岛,但可惜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力,让南征变成了南渡,而南渡成为民族的悲痛记忆,最终使得“南顾”成为泡影。

“中国”文化,由此而内视、内敛,以至于发展到明朝、即使有机会有能力走出去(郑和下西洋,多么壮观!),也不能成为主流。

几千年来都不曾改变,直到现代仍然如此。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1938年内迁而成的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由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其碑文有这样一段: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

(西南联大纪念碑。稽之往史,以“不能立足于中原”为耻,谈何南征?)

可见,直到近代,“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不能立足于中原,仍然是所有“中国人”的巨痛,南渡都是一种巨大的悲哀!

在这种集体意识和文化气氛下,南征怎么能迈得开步伐?实在一点,诸葛亮所谓“兴复汉室”的理想,其实就是重回中原。这是我们民族的胎里病啊!

关注(历史是更好的醒酒汤),分享“历史都是新鲜事”。

谢谢邀请!

别的暂且不提,这条策略完全是一个下下策,而提出这条策略的人也完全是在纸上谈兵,丝毫没有考虑实际情况!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我就先给大家具体分析一下这条策略:

一 策略可行性

大家先仔细观察一下中南半岛的地形图,从这副地形图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如此小的一个区域却存在着好几条山脉!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蜀国要进攻中南半岛,他们就必须先征服这些山脉,可对于古代人来说这几乎是一件非常难完成的事情。

除了山脉之外,还有就是原始森林,这对于蜀国来说更是一大难题。当年中国派遣的远征军,有多少英烈没有牺牲在战场上却把性命丢在了原始森林里!就算是到了现代,我国与中南半岛的交界处也是贩毒走私最猖獗的地区之一,这足以说明此处地形的复杂。

二 策略回报

战争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要攻占中南半岛,那就必须得到足够的利益。前文我们已经介绍过中南半岛的地形,不用我多说,我们也能够知道这一地区显然并不会有太多的人口和资源可供蜀国利用。既然得不到对等的收益,那也就没有必要去耗费精力去攻占中南半岛!

无论是策略的可行性还是策略回报,都足以说明这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以诸葛亮的智慧恐怕也能考虑得到。

除了策略不可行之外,还有一点原因,那就是这条策略与蜀国的国策相违背!

刘备的发展策略几乎是完全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实施的!“连吴抗曹,待天下有变,北上中原”已经是蜀国的国策。这是因为刘备图谋的是恢复汉室,所以国家发展的重心必然在北不在南。这方面也是蜀国不南下扩展向中南半岛的一个原因。

总体上讲,国策只是一个次要原因,军事实施问题是蜀国南征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而且短期内又无法得到足够的利益,这条策略也就没有实施的必要了!


欢迎大家留言交流!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点一波关注,我会在头条号定期跟新一些历史文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富甲天下3 一统天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富甲天下3 一统天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评论

精彩评论
  • 2024-12-27 10:22:55

    射名气这么大呢?大家不就是换套衣服而已,况且短袖长裤确实便于作战,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照做就行了,没什么讨论的。其实胡服骑射的真正内涵是赵国礼制问题,历代中原王朝对胡人和狄戎都投以鄙夷和不齿态度,认为非我族类,粗鄙不堪,根本不入流,学习就更大跌

  • 2024-12-27 11:02:40

    。燕国就更不用说了,邯郸之战借赵国衰落乘机攻赵的。虽然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赵国衰落,秦国独大,赵国与另外几国关系改善,但是赵国与他们之间的隔阂并没有消除。赵国与秦、齐、燕等国利益纠葛太深,难以各个击破,进而图谋霸业,更不用说统一天下了。与六国纠缠已经让

  • 2024-12-27 12:19:54

    但其地理位置实在不容乐观,率先改革的魏国和赵国一样都曾雄霸一时,但因为决策和地理环境的问题很快就衰弱下去,不仅如此,赵国还没有足够的纵深、也没有事宜耕种的土地为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