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富甲天下5 1.06补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富甲天下5 1.06补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清朝库兵监守自盗偷国库银两的事情,确实是早就有的,而且对于很多官员来说,向来是看破不说破。
当然,我们首先说明一点,库兵偷库银这件事,皇帝是不知道的。若是皇帝知道了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还不把库兵给灭族呀。
那么我们说一下库兵是如何从戒备森严的皇宫中偷走库银的,还有为什么官员会看破不说破? 看守银两当然是戒备森严的一件大事,为了防止库银丢失。
皇帝都是会派重重军队,轮流看守国库的。出于对 *** 的不信任,他们都是选择满人做库兵。库兵的工作当然繁重无聊了,但是,库兵的油水是很肥的。
当然想从国库里把银子偷出来,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那时候对进国库的库兵,也是有严格的要求的。库兵在进去国库前,都要把衣服给脱掉。
脱掉之后,才能进去到国库换上国库里皇家给准备的衣服干活。 等干完活,把皇家的衣服脱掉,然后出门的时候,举起手来,在蹦几下,以示意自己没有带任何东西,做完这些东西才可以换上自己的衣服回家。 你看是不是想把库银给运走,是件不可能的事情了。
不过,我们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限的,只要你想,总是会有办法的。
结果还真被库兵想出了两种办法,一种办法是一年四季都可以用的,这种办法就是把银子塞到自己的 *** 里带出来,当然这种办法对肉体的摧残还是很严重的,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运用自如。
还有一种就是冬天可以用的,因为库兵进仓库干活的时候,是可以带一个茶壶,茶壶当然是用来喝水的。
那么怎么检查茶壶呢? 就是库兵在出国库之前,要把茶壶倒过来控一下,以示意里面没东西,夏天里面确实装不了东西。但是,冬天就不一样了。
冬天因为天气比较冷,把水和银子放进去,他们就会冻在一起,然后出门的时候把茶壶倒过来,也是什么都控不出来的。 就这样他们在冬天又多了一种带库银的办法。
大家不要小瞧这两种带银子的办法,那可是每天都可以往外带的。真可谓积少成多,雍正时期盘查库银的时候,国库里的银子竟然少了两百多万两,道光年间少的就更多了,竟然多达八百多万两。
少的这些银两,即使对于富甲天下的皇家来说,也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
我们再说为何官员看破不说破?因为大家都不干净,官员也是巨贪,他们比库兵贪污的更多,这在当时都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一件事。所以,谁都不敢接发谁,就这样闷声发大财。
毕竟大家都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一旦东窗事发,全部逃不了。 但是,事情被皇帝查出来怎么办? 皇帝也有办法,就是让主管库银的官员和库兵一起凑钱,国库亏空多少,你们就湊多少,拿不出来的就杀头,甚至是灭族。
反正银子是从你们管理开始少的,少了你们就要想办法给弄齐。 当然弄齐是不可能弄齐的,但是,用这种办法还是可以把大部分银子给跟追回来的。 这大致就是库银丢银子,没有被皇帝令行禁止的原因。
道光23年,一封检举揭发户部银库库丁偷漏国库银两的奏折,摆在了道光的案头。道光虽然治国能力平庸,在皇帝位上鲜有政绩,不过,他天生对银两感兴趣,以节俭闻名。经常穿着妃子们打过补丁的黄袍上朝,被称为“补丁皇帝”。
接到这道奏折后,道光敏锐地感到这应该不是一个个例,便下令彻查。这一查,居然查出了大清历史上更大的国库被盗案。
(道光画像)
那么,这起案件是如何被发现的呢?在戒备森严的大清国库里,银两又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被偷出来的呢?
清朝银两的存放地主要有三处。
一处是宫里的内库,主要存放皇帝的私房钱,相当于皇帝的小金库。这里常年存放的银两不算太多,主要供皇帝在紧急事态下使用,一般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会轻易动用的。
第二处是内务府银库,这里存放的银两就更少了,主要是用于支付皇帝的各种赏赐,所以还包括各种珍宝古董、玉器字画等。
第三处是户部银库,是全国财税收入的总库,包括各地缴纳的盐课、关税、杂赋等。因此,这里实际上就是清廷的国库。
照理说,国库是金融重地,肯定是戒备森严,有重兵把守的,各种防范制度也十分成熟有效。
清廷首先在库丁的选拔上就十分小心,他们对 *** 不放心,凡是户部银库库丁,都是从满人中选拔的。一旦被选为库丁,都会享受丰厚的待遇,而且任期只有三年。
即便是满人库丁,清廷也对他们心存忌惮,生怕这些库丁经受不住白花花银两的诱惑,铤而走险监守自盗。
于是,朝廷又想出了一些绝招,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风霜雨雪,凡是进入国库中的库银郎中、司库、库丁等,都必须脱得赤条条的,浑身上下 *** 。
在完成银两入库工作后,还必须 *** 裸地上蹿下跳,张嘴大喊数声“出库”,再接受严密的全身检查,方获准穿衣回家。
(清朝银库格局)
但即便这样,仍然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国库失窃案,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事儿要从一个名叫张诚保的库丁说起。
张诚保是道光年间一位户部银库里的库丁,负责每天全国各地税赋银两的称重和入库工作。他有一个哥哥名叫张亨智,想要花钱为其儿子捐个一官半职,结果张诚保利用职务之便,谎报银两袋数,瞒下了四袋银两准备偷运回家。
不料此举被库丁们发现,大伙一拥而上,抢夺了其中的一部分。张亨智将剩余银两带回家后,又被自家银号里的管事发现,吵嚷着向东家讨要好处。也许是张亨智太过抠门,也许是他刚被库丁们抢劫,心情郁闷。于是,张亨智一怒之下,拒绝了几位管事的要求。
几位管事恼羞成怒,一纸诉状将张亨智串通其弟偷漏国库银两之事,上告了官府。《清宣宗实录》记载:“道光二十三年,库吏分银不均,内自攻讦,其事不能复蔽,达于天庭……”几位管事没有想到,正是他们赌气似的告发,竟然揭开了清朝更大规模的亏空案。
道光随即派出刑部尚书惟勤对国库进行盘查,这是自嘉庆以来,之一次对国库账目进行彻查。这一查不打紧,竟将道光惊得目瞪口呆。
当惟勤带着官员查看银库每千两一袋的银袋时,有位官员无意间触碰了一下这些银袋,发觉有异,随即打开来看。发现所谓的千两银袋,竟然是用白布包裹的木头。细查开来后,官员们有了更惊人的发现,国库中的这些千两银袋绝大多数装的都是木头。
经过仔细盘查,惟勤发现,户部国库应该存有白银1200万两,实际只找到了290万两,亏空高达925万两。也就是说,道光的国库中,有925万两白银不翼而飞,相当于当时朝廷收入的四分之一。这让道光极为震怒,下令定郡王载铨负责查办。
经过缜密调查,载铨发现,900多万两白银的亏空并非一人所为,也并非是短时间内造成的,而是银库的库丁经年累月盗取所致。
(载铨画像)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些库丁是如何瞒天过海,在浑身 *** 的情况下,将900多万银两像蚂蚁搬家似的悉数盗取的呢?
原来,这些库丁们练就了一项绝技,那就是“ *** 纳银”。顾名思义,就是将银锭藏在 *** 里偷盗出去。
对于这门绝技,鲜见于正史,《清代野记》中有过形象详尽的描述:“闻之此中高手,每次能夹江西圆锭十枚,则百金矣。库门前一矢地有小屋一间,乃库兵脱衣卸赃之地,四围以木栅护之,防人近窗窥伺。”
当然了,要练就此绝技也并非易事,需从小训练。想要成为库丁的满人,先将抹了油的鸡蛋塞入 *** ,待进出自如后,再将鸡蛋换成鸭蛋或鹅蛋,最后变成银锭大小的铁蛋,并且逐步累加塞入的数目,直到最后能塞进入十两重的铁蛋十颗,就算大功告成了。
如果如愿成为库丁,依靠着这项绝技,库丁们就能在三年的任期内,尽量多地盗取银两。有的高手甚至可以盗取银两几十万,再差的也能偷个几万两,足够一辈子吃喝无忧。
此外,库丁们还会利用茶壶、洒水桶等器物,夹带库银出来。
最绝的是“猕猴盗银”。银库里曾豢养了几只猕猴,帮助库丁们看守银库,没想到,这些猕猴竟成了库丁盗银的帮凶。
他们用 *** 喂食猕猴,直到猕猴们上瘾,然后教唆猕猴偷取银两来换取 *** ,后来银库不再养猴,这个 *** 也被迫停止了。
当然了,库丁们的这些伎俩,肯定是瞒不过银库司员、查库御史等人的,他们往往就会和库丁们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将国库偷盗一空。
道光听取了载铨对案件的调查后,雷霆震怒,将盗取国库银两的库丁全部斩杀,将他们的妻子儿女发配新疆,给官兵为奴。同时将历任管库司员、查库御史等逐一筛查,逐一治罪。
至此,清道光年间的巨大国库失窃案水落石出,尘埃落定。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宣宗实录》等)
这是道光自作自受吧,看到文末您就明白了。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道光帝派出钦差大臣盘查国库,得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果-国库账面白银余额为1218万两,而库存是293万两,清廷更大的盗窃案浮出水面。
需要特地交待的一点,论节俭,大清皇帝中肯定是道光排名之一,而这事偏偏就发生在道光帝这个老抠身上,大量的军费开支,令道光帝早餐连个鸡蛋都舍不得吃,自己的寿宴,也只杀两头猪,一碗打卤面就搞定群臣。道光帝没钱,龙袍上竟然打补丁,这恐怕就是乞丐装的雏形吧,作为一种流行趋势,乞丐装绝不是给乞丐穿的。
对于道光帝这种勤俭持家的人,925万两白银的失窃案估计是他一生更大的痛吧,此案必定不会善了,于是,在各部门通力配合下,终于查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所有失窃银两都是是银库府兵所偷,并且长年累月不曾停歇,手段百出,无所不用其极。
前提-府兵进入银库之前都要 *** ,入库后换上职业装,搬运完再赤条条的走出来,接受全方位检查,然后才能穿上自己的衣服下班回家。
他们的盗窃手段:
“猕猴盗银”,为了防范盗贼,银库里养的不是够,而是比狗更具杀伤力的猕猴,府兵让猕猴沾上大烟瘾,通过训练,猕猴学会了偷银锭,奖励狗狗用狗粮,奖励猕猴用大烟,猕猴能明白换取奖励的方式的。
“茶壶盗银”,在冬天泡壶茶,然后把银子藏在壶里,下班时分,银子冻牢固了,监查人什么都不会发现。
“ *** 盗银”银子抹上猪油,然后塞入 *** 带出。更高纪录-80两一次。府兵三年换岗,攒个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两问题不大。
清朝是可以买官的,京官只能卖到五品郎中,再高就不允许了。
五品郎中-9600两白银;
六品的京官主事-4620两白银。
地方官员可以买到道台,再高也不允许买了,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了,
四品道台要16400两;
知府也就是市长要13300两;
县长要9600两等等。
道光时期,在9个月时间就卖官800多万两白银。
答友们可能要问了,讲盗案为啥要讲买官呢,请见上一行。800多万两银子的卖官钱,其中就包括现在我们提及的这起惊天大案中的银库府兵这个职位。很多人甚至是借钱捐官,就是为了干上银库府兵有油水可捞。
每年都会查银库,但是下来执行任务的人都只是走个过场,写份报告,收个红包走人,他们也不会想到竟然会纵容出那么大的盗窃案。
身着乞丐服的道光帝气疯了,在这40多年时间内牵扯在案的320位官员进行了追罚,欠债还钱!无限责任!何谓无限责任制,你死了儿子要还,子子孙孙还干净为止。
监守自盗的府兵一律处斩,家人全部发配新疆。
又想说菊花藏金是吧?
前阵子,韩国破获了一起案件,韩国海关发现菊花藏金的事情了。
51名韩国人用两年多的时间走私了2348公斤的黄金,约合人民币6.9亿元。涉案的全是40-60岁的大妈。
她们将金块切割成2厘米见方3-4厘米长的小块塞入^*#&%通过海关。每次携带5-6块小金块往返于韩国和日本之间。
由于不是塞在(_*_)里而是塞入了^*#&%,这些大妈实际上是可以用裤子做文章的。
按照韩国警方的描述其实放入体内的黄金六块总计重量也就是2斤8两的样子,基本上人还是可以支持得住的。
但如果是男人干这活,而且又是银子的话就很难很难了。
首先清朝的库银一般都是浇筑的五十两大锭。清朝的50两合现在的1.86公斤。这就比韩国大妈塞的金锭要重得多了,而且银的密度比金子的密度要小将近一半(金19.32 银10.5)体积也就大上了不少。
看一下男性的生理结构:
里面空间其实并不大。前部的前列腺和性腺在放银子的时候都是挺碍事的。
尤其是前列腺硌到之后那酸爽就别提了。
虽然,经常爆出来菊花里面会有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
但问题是这些东西是形状适合塞进去的,并且到最后不都还是手术取出来的吗?
但库银适合塞吗?
很多人认为元宝是这个样子的
这是小元宝,为了携带方便。
但库银则没有这么圆润可爱。
支棱起来的大飞边其实就是防止塞入体内的设计。从唐朝末年开始官银就一直是这个样子的
题主你以为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难道连大清庫丁的括约肌还不如吗?这时候的聪明都到哪里去了?
有的答主在说“有的“膛儿”大的库丁,一个月甚至能顺走几千两银子”咱们就算1000两银子,那是20锭,这菊花不成向日葵了?
01
在清朝,户部各职位当中,哪一个最肥最容易捞油水?答案是主管银库的郎中——至少在同治、光绪年间是这样。
据《清代野记》记载,根据规定,银库郎中一个任期是3年,3年期满就得换人。
别看时间不长,但如果那个郎中想贪,那么在那短短的3年时间里,他能轻而易举地捞到20多万两银子,最笨的,也能捞到10多万。
这是什么概念?当时文武官员的年薪,不包括与品级相对应的俸米补贴,一品大员才区区180两。
据说当时民间流传着一个说法,叫做“一个银库小郎中,十个皇帝也不换”。
银库郎中如此,下面的司库书役等更小的角色,“无不肥美”。
众所周知,清朝是满人的天下,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这些肥差全都是满人,无一 *** ,即使是搬运银子的体力劳动者库兵(同样是三年一换),也全都是满人担任,虽然有 *** ,也一定是冒充满人之名。
服役期满,这些最“低级”的库兵,每人也能捞到三四万两银子。
这种肥差,当然是人人打破脑袋都想弄到一个,向满尚书(满清统治中国几百年,有一样始终未变过,那就是朝廷的重要岗位都安排两个人,一个满人一个 *** ,同样的职位,满人高 *** 一头)以及尚书左右行贿是唯一的途径,一个库兵的“价码”是六七千两银子。
02
人员定下来后,满尚书端坐于大堂之上,演戏一般“唱名派充”,安排完毕之后,众库兵还要屈膝下跪、以额触地“谢恩”,很有仪式感。
如果某人有幸弄到一个库兵的差事,那么他顿时就成了明星大腕,出门即有人前呼后拥,众星捧月一般。
其实他本人并不想如此高调,实在是迫不得已,因为从此他就成了众矢之的,想绑架他的人很多,那些前呼后拥的人,是他雇来保护他的拳师。
而且这种绑架是明目张胆的,在点名的时候,几十个人早就等在大堂台阶下了,“见兵出,即乘其不备劫之去”。
被绑架者并无性命之忧,绑架者只是把他关在家里,关个三四天或者五六天就放掉。
这是什么操作?闹着玩吗?他们才不是闹着玩呢!
绑架者的目的,并非直接从被绑架者那里索要赎金,而是让他不能按时去点卯,他这一耽误,完了,之前所有的付出都白费了,他的名额,必将被人顶替。
绑架者看似温柔的这一手,实际上极其阴毒,这比要命还令人难以接受,所以有人一旦被点了名,必花重金请拳师保护,那些不幸落入绑架者手中的,则赶紧想办法筹钱,把自己赎出去,否则一旦耽误了点卯,死的心都有。
据记载,景濂为户部尚书的时候,有一次库兵换人时他正在点派,一个库兵突然被人劫持了,景濂赶紧把眼睛闭上,装作没看见,一个屁都不敢放,仅仅宣布明天重新点派,意思是给被劫持的那个库兵一个转圜的余地。
库兵的人数倒是不多,仅40人而已,一旦点了卯,开库日一到,即入库服役做搬运工。
03
一般情况下,开库的次数是固定的,每月9次,遇到加班,也有一月十四五次的,银子有进有出,数量至少千万。
不过,并非每次开库都有每个库兵的份,他们采取的是轮班制,每个库兵一般每月可以轮到三四次,而每一次出入银库的,次数多的有七八次,最少的也有三四次。
若按每次夹带50两计算,出入4次就是200两,一天的“收入”,就能超过一个一品大员的年俸!
如果一个月能上3次班,则一个库兵仅那个月的夹带,就有600两银子。
这还是按更低限度计算的,实际情况则不止这点。
库兵入库,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天有多冷,都是要被脱个精光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夹带。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如此,他们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原来他们早就练就了用 *** 夹带银子的功夫,而练这功夫的过程堪称残忍,有些细节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首先是这份职业,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吃库兵这碗饭的都是世家,一代传一代。
还在小的时候,“候补”库兵的 *** 就“须觅嫪毐之具(意为粗大的 *** )而淫之”,目的是“撑大” *** ,然后用裹了麻油的鸡蛋塞进去、取出来,反复无数次,直到能塞进一个鸭蛋,又反复无数次,直到能塞进一个鹅蛋。
能塞进一个鹅蛋之后,训练还未结束,还要用铁丸塞之,直到练到能塞进十两重的铁丸十枚,练到这个程度的,一次能夹带百两银子。
但能够练到这个程度的不多,多数人只能练到能塞进六七枚铁丸。
04
问题又来了,即便把银子夹了出来,又在哪里“卸货”呢? 原来他们有专门的休息室,是为了搬累了休息用的,休息的时候,他们趁机把夹带出来的银子取出来,藏在休息室里。
休息室距离库房门大约一箭之远,是一间小屋,裱糊工整,门户严密,“距窗二尺皆以木栅围之”,之所以“四周以木栅栏护之”,是为了防止有人近窗偷窥。
此中高手,往往一次能夹带江西圆锭十枚,至少一百两。
他们为什么喜欢夹带江西银,而其他地方产的银基本不碰呢?
因为江西银光滑无棱,不会损伤 *** 。
但是对于“肛之嫩者”来说,即便是光滑的江西银,也是一个“难题”,只不过终究难不倒他们,他们不敢直接往 *** 里塞银,就用浸湿的猪脬(猪的膀胱)“裹银而塞之”。
而他们运出去的 *** 更是巧妙——京师风沙大,每逢开库日,都要用清水洒尘,库兵用来洒水的水桶是特制的,有个夹层,他们就把银子藏在那个夹层里,待堂官下班后,从容挑桶而出。
但俗话说得好,久走夜路总要撞鬼,运银的过程中也有失手的时候。
一个叫祁文恪的户部尚书,就曾亲眼看到银子从一个库兵的桶底掉出来。
既然发现了,就不能不管,祁文恪随即锁拿库兵数人,打算第二天严加审讯,没想到有人警告他说,难道你想兴大狱?难道你不顾身家性命?知不知道这些都是亡命之徒?他们拼出一人认死罪,然后来个半夜行刺,你连伸冤的地方都没有!
祁文恪闻言变色,权衡了一下利害,觉得保命要紧,银子反正是国家的,只好“含糊了事”,不敢深究。
祁文恪是山西人,以为人方正严厉著称,管理工部时,“各省报销之稍与例案出入者,必驳斥”,哪怕左右替他们说尽好话,也毫不迁就,如此坚持原则的人,而且还是堂堂户部尚书,却不敢惹小小的库兵,实在令人叹息。
库款出入,只有一个大概数,而从来没有个确数,如果有人问今天放出多少,应存多少,管理人员必定张口结舌,一问三不知。
满清财政之紊乱,由此可见一斑。
至于银库管理人员捞油水的办法,则简单粗暴得多,比如北洋军中的绥巩军有一次来领十万饷银,直接被其吃了一千六百两“回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富甲天下5 1.06补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富甲天下5 1.06补丁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评论
小吃貨°
回复有一次来领十万饷银,直接被其吃了一千六百两“回扣”。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富甲天下5 1.06补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富甲天下5 1.06补丁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时间的新欢
回复种珍宝古董、玉器字画等。第三处是户部银库,是全国财税收入的总库,包括各地缴纳的盐课、关税、杂赋等。因此,这里实际上就是清廷的国库。照理说,国库是金融重地,肯定是戒备森严,有重兵把守的,各种防范制度也十分成熟有效。清廷首先在库丁的选拔上就十分小心,他们对汉人不放心,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