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吟曹丕用什么兵种]"草包将军"潘凤,在网上是如何成为上将的?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卧龙吟曹丕用什么兵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卧龙吟曹丕用什么兵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包将军"潘凤,在网上是如何成为上将的?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潘凤,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擅使大斧。十八路诸侯讨董的时候在汜水关前与华雄对战被斩杀。现在很多人用这句台词来进行一个嘲笑: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当然也让很多人记住了潘凤。

那为什么韩馥会称潘凤为上将呢?上将在古代一般是高级军事将领的统称,不同朝代、国家其具体指代不同:常作为高级武官、军政官员的职位甚至是爵号。

当然我认为韩馥称潘凤上将的原因如下。当然这些原因纯属自己瞎想,不必当真。

首先,是为了提高联军士气,想来个开门红。当时的情况是华雄在之前击败了盟军的先锋军孙坚,斩杀了祖茂,西凉军士气大增,同时对自己实力的自信,前来盟军阵前耀武扬威前来讨战。盟军因为孙坚的战败士气有所下降,,这个时候就是韩馥想要立头功,率先为潘凤请战。

第二,为了抬高潘凤的名气。东汉末年,汉灵帝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多的将军职位,就只有几个中郎将,其他最多也只是校尉。而且因为盟军中猛将如云,要是去请战的时候没有一个好的名头不会得到诸侯的认可,就像后来关羽请战,听说是马弓手,就被袁术无尽的嘲笑。而且真的赢了华雄后,潘凤就是真的名扬诸侯,韩馥自己面上也有光,面对其他诸侯也可以大肆炫耀,诸侯虽然联盟,但彼此间的竞争必定存在。

第三,潘凤在冀州军的有着足够的资历和地位。潘凤在韩馥帐下绝对有着足够的资历,并且必定有着家族的支持,才能够让韩馥有自信这么说。东汉的军中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就是看资历和地位。

第四,韩馥是真的认为潘凤勇不可当。韩馥作为一个文人,看到潘凤可以挥舞大斧,将其作为自己的兵器,不说武艺如何,至少力量是在的,自然的认为潘凤是一员猛将。

潘凤本来就是三国演义里编造的龙套人物,历史无此人。他的出现仅仅是为了衬托华雄武艺高强。三国演义里韩馥说了一句: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后来新三国电视剧又强行给他加戏,三国历史迷们对此各种冷嘲热讽,无限拔高潘凤高级黑,各种娱乐消费。所以现在潘凤就成了这样一种 *** 现象。

上将潘凤是冀州牧韩馥手下的一员猛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华雄拦住各路诸侯的去路,不得已之下,韩馥只好动用自己的究极秘密武器,那就是上将潘凤。

[卧龙吟曹丕用什么兵种]

潘凤武艺高超,被韩馥视为珍宝。

上将潘凤是韩馥心头的一块肉,在出征董卓之前,他就曾经考虑过,到底要不要带着潘凤前去。如果将来想要争霸天下,那么这个秘密武器就不能提前暴露出来。

我们后来知道,韩馥并没有争夺天下的雄心壮志,他甚至连冀州牧的职位都让给了袁绍。说明这家伙只打算做一个乱世富家翁的角色。

所以潘凤就像他们公司签约的一位非著名实力派歌手一样,这回前往十八路诸侯大军的时候,韩馥必然是要带着潘凤一起去比赛的。

一旦在赛场上崭露头角,那潘凤的名气上来以后,也不枉费韩馥的一场栽培。韩馥没有考潘凤发家致富的野心,但是他却有想法,将潘凤推到一线明星的阵营之中。

所以如果遇到一般战将,刘三刀、俞涉这些货色也就能应付过去了,可是偏偏遇上了天下闻名的华雄。

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著俞涉出马。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三国演义》

作为三国战场前期炒的最火的一位猛将,华雄的出镜率实在是太高了,堪称新一代当家花旦,哦不,是奶油小生。

看着连续几位大将都被斩杀,韩馥脸上不仅没有有仇之色,反而增添了不少喜色。因为华雄杀的战将越多,那他的身价就越高,等到潘凤上场,一举斩杀华雄的话,那潘凤可就真的名扬天下了。

河北之一名将潘凤出场,华雄都要退让三分。

潘凤手持大斧,一身金黄色的战甲,犹如刚被刷了一层咖喱的雕像,一动不动地站在韩馥身后。十八路诸侯都焦急万分的时候,韩馥却在冷冷发笑。

这一点细节,此刻被作为盟主的袁绍给看到了,袁绍就不解地问韩馥:老兄,你到底是站在哪一边的?我们连续折了几位大将,你居然在发笑。

这个时候韩馥身后的潘凤也冷冷笑了笑,他明白自己主公的心思。韩馥终于有些憋不住了,畅快道:我看大家都玩的差不多了,那就看看我的表演吧。

所有人都蒙圈了,这韩馥一介儒生,如何敢说出这种狂妄之言!再看一看,身高八尺的潘凤,已经提着他的斧子走了出来。

韩馥微笑地说道,我这里有一员上将潘凤,乃是河北之一号名将,一定可以斩杀华雄。提到河北之一名将,袁绍压根就忍不住了,因为他手下的颜良文丑此刻不在这里,要是在的话,必然是要跟华雄大战一场的。

潘凤点点头就冲了出去,到了战场上,华雄威风凛凛的样子突然变得有些猥琐。他看到对面来的家伙绝对不是一般货色,一眼就看得出,那就是河北之一名将潘凤。

一想到这个人,华雄心里就直哆嗦,他虽然在凉州军中也是骁勇善战的一员,可毕竟没有拿到凉州之一名将的称号。

河北之一对战凉州第n名将,华雄心里当然不是滋味,这岂不就是田忌赛马的招数吗?不能上当,所以华雄选择退避三舍。

这个时候潘凤却不依不饶地冲了上来,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战,终于要展开了。潘凤手里的大斧子早就饥渴难耐了,而华雄手里的大刀却在哆嗦。

潘凤失足被杀,一代名将从此陨落。

潘凤首先在气势上就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华雄在颤抖中,甚至有了想要逃跑的打算。不过这是国际战场,一旦他选择逃跑,那下半辈子就不用混了,直接退出武将圈就行了。

潘凤可没有打算让华雄活着逃离现场,只见他怒目圆睁,满脸凶相,口中一直骂着脏话,手里的大斧子已经抬到了七八十度的角度,浑身的黄金甲在太阳炽热的照耀下,显得熠熠生辉。

这明摆着就是要宰了华雄的架势,凉州军也都望而却步,只等着为华雄收尸了。韩馥在帐外看着潘凤的表现,显得非常满意。他微笑地告诉大家,不要再发愁了,准备摆庆功宴吧。

刘备这个时候心里也悬了,他一直攒着关羽没有出手,其实跟韩馥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想要让华雄多杀几个战将,关羽再出场的话,就能名震天下了。

这种投机心理,似乎使得刘备一败涂地,他已经准备好收拾姓李回家卖草鞋了。潘凤的表现非常出众,之一个回合,差点没把华雄手里的大刀给砍成两截,威力之大,前所未有。

站在远处的关羽,一边捋着胡须,一边常常叹息:吾不如也。第二个回合交手,华雄的虎口已经被潘凤震裂,鲜血从手腕处一滴滴流了出来。

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三国演义》

而潘凤却显得十分轻松,他知道,第三斧子下来的时候,华雄的脑袋就掉在地上了。可就在潘凤使出第三斧子的时候,他的腰部忽然抽筋了,一定是昨天晚上太劳累了,出国比赛都是这样,毕竟国外气氛比较开放,没办法。

当潘凤还在想着腰部酸痛的时候,华雄的大刀已经挥了出来,只见手起刀落,潘凤的小脑袋瓜子就掉在了地上。

十八路诸侯哑然失色,谁也不知道潘凤在最关键的时刻,为何卡壳了。韩馥一 *** 坐在了地上,小老头居然捂着双眼哭了起来。

总结:名将潘凤的陨落,标志着冀州牧韩馥退出了争霸的舞台。

谁说韩馥就完全没有野心?他招揽名将潘凤,本身就是充满了野心。他所占据的冀州,兵强马壮,人口众多,那是最适合作为基地的地方。

后来袁绍和曹操都拿冀州作为主要基地,其实就是看中这里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地盘。所以韩馥当然是有野心争夺天下的,但是他这种想法不能暴露出来。

这次潘凤被斩杀,韩馥彻底失去了争夺天下的野心。他知道,自己最厉害的猛将没了,那争夺天下的希望也就荡然无存了。这就好比刘备失去了关羽,曹操失去了夏侯渊一样。

潘凤这位上将,虽然只在三个回合就被华雄斩杀,但是他的事迹,应该要被所有人都铭记,尤其是常常出国打比赛的兄弟们。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

潘凤是被罗贯中先生封为上将的,名字只在《三国演义》中出现,只是一个艺术形象。当然,潘凤也是有他的使命的,就是衬托出华雄是如何的勇猛,给他一个上将的名衔也只是充当一个炮灰的角色而已,甚至连句台词都没有,原文是这样的: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皆失色。这就是原著潘凤的形象,现在电视剧中还给他加了几句台词,也算是可以的了。

还有人说潘凤是自不量力,自取其祸,这一点我可要为他辩白一言了。原文可看出,潘凤是被逼出战的,并非本意呀!首先顶头上司为了夺取功劳,先把牛逼吹出去了,说我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于是头领袁绍便急令出战,这时的潘凤只得硬着头皮上阵了,结果不幸被斩于马下。潘凤这炮灰做的很称职呀。

听说现在游戏里的潘凤很是厉害,这可能都是因为他有着“上将”的头衔吧。一个小说里的人物,甚至都没有台词,竟然都可以让我们后世去谈论他,不能不说他也是一个人物呀!

其实点赞是一种美好的行为,不仅简单而且还能体现一个人的善良,您说对吗?


《三国演义》一书中,提到的有名有姓的武将共436人,描写潘凤的一生就用了五句话,48个字。书中是这么写的:

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皆失色。

看来上将潘凤的出场很滑稽,有点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刚露个脸就领盒饭了。

作为一个拉风的上将,我们可以脑补一下当时的剧情。

话说东汉末年,大坏蛋董卓扰乱宫廷秩序,十八路诸侯联盟共讨之。当盟军打到汜水关时,董军大将华雄举一柄大砍刀,在那里耀武扬威,举手投足间,已连斩盟军好几员战将。

盟军愕然,本就是各怀鬼胎的草台班子,一时间都不敢出战。

想想也是,华雄威猛无比,这么上去,一不小心就送人头了。再说了,抵着这么多人,要是战败了多丢面子啊!

俗话说得好:送人头事小,丢面子事大。强敌当前,只好集体认怂了。

盟主袁绍坐不住了,吆喝一声:谁敢应战?

当时诸侯中实力比较强的翼州牧韩馥抢话了:我手底下有个叫潘凤的大将比较狠,收拾华雄是小菜一碟!

因为领导一句话,名不见经传的“冀州上将”潘凤被推上三国演义舞台。

潘凤抡一柄大斧,骑一匹胖马,急不可耐的奔赴战场。

据说,那天夕阳下的潘上将像战神一样英勇潇洒。

两军阵前,各抖威风。借用“新三国”里的一句台词,潘上将说:俺的大斧已经饥渴难耐了。

一言不合就开干,在汜水关外等了许久的华雄已经没耐性了,他抡起大刀就朝潘凤劈头盖脸砍去。

刀斧相交,哐当几下,潘上将虎口镇痛,有点力不从心了。

果然是帅不过两秒,一不留神,潘上将竟被华雄斜次里一刀,斩于马下。

探子将噩耗报于帅营,盟主袁绍强忍怒火,心想:潘凤这个五渣,用自己性命,长他人威风,这不是实力打脸么?

大家就想啊,潘凤这么渣,为何能成为上将呢? 这事还得问“上将”的领导韩馥了。

上将,在此并非特定官衔,顾名思义就是队伍中级别比较高,能挑大梁、担大任的将领,相当于现在某些公司中领导的得力干将,可以独当一面,帮领导解决问题,为领导赚票子、赢面子。

古今都一样,能不能上,还不是领导一句话的事。

潘凤可能不是一个高水平的“上将”,但他正好合领导的胃口,帮韩馥做了不少事,是领导眼中的金牌打手。

韩馥本是董卓的下线,被任命为冀州牧(相当于河北省长),冀州曾是黄巾之乱重灾区,潘凤以前靠虚名,恫吓虚夸捞了点好处和名气,后来凭借溜须拍马的本事深得韩省长信任与欢心。

这次群雄角逐,在天下英雄面前,韩馥本想让潘凤“壁虎掀门帘,露一小手”,好在十八路诸侯面前刷刷存在感、耍耍威风,让大家见识下冀州兵团的厉害。

当华雄在盟军面前张牙舞爪、不可一世之时,韩馥抓住这难得的机遇,撮一口茶,斜眯着眼招呼一声:关门,放潘凤。



古代一般都是将领主动请缨,自己有多大能耐就去拼多大的荣耀,胜成功,败成仁,都是自找的。

潘凤站在人群里并不显眼,或许他正在考虑晚上是吃烧烤还是涮火锅,结果莫名其妙被领导点名了。

也许潘凤知道自己干不过华雄,所以才没有主动请战,结果躺枪被领导点名,无奈只能硬着头皮上啊!

胜了有鲜花,败了就是笑话,潘凤,攀龙附凤,注定就是个笑话。

如果潘凤是个小笑话,那他的领导韩馥就是个大笑话了。

俗话说:良禽折木而栖。领导和下属都是一个互相选择过程,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上将”。

我们可以把三国里的领导分个等级,其中一流领导有曹操、刘备、孙氏三雄;二流领导有袁绍、马腾、张鲁、张燕;三流领导有袁术、吕布、刘表、公孙瓒等;四流领导有陶谦、刘璋……韩馥顶多算个五流领导。

啊,五流你比四流多一流。

韩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脓包领导,不知上辈子做了多少好事,稀里糊涂就成了冀州牧,坐拥河北富饶土地,手底下谋臣武将几大卡车,当时袁绍相当于只是他手底下的一个市长。

事在人为,这么一手好牌,硬是被他打得稀碎。

韩领导是个怕事的主,他不像袁术那样敢结交豪杰、敢去诛宦;他也不像袁绍那样敢作敢当、敢跟董卓对着干。

像韩馥这样的领导,只适合在办公室里喝茶看报打豆豆,让他打天下,确实为难他了。

后来,终于顶不住压力,在下属的建议下,韩馥直接将整个冀州双手恭敬的送给了袁绍。

这还没完,交出领导岗位后的韩馥,整天神经兮兮、提心吊胆,老觉得袁绍要搞死他。擦,太吓人了,还是自己把自己结果得了。

初平二年,韩馥领盒饭了。他死在了陈留太守张邈家的茅厕里,经法医鉴定为自杀,作案工具是厕纸刀。

生的畏畏缩缩,死得发粪图强,可谓壮烈。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个水货领导,手底下就会有一堆混日子还自以为是的喽啰。

优秀的领导善于识人用人培养人,更善于养人御人留住人。 一流的领导有一流的下属,你不入流的领导只配拥有不入流的下属。

这就是为什么曹操手下有五子良将,刘备手下有五虎上将,孙权手下有十二虎臣,而韩馥手下只有潘凤这样的上将了。

潘凤是罗贯中塑造出来的一个悲情角色,跟零陵上将邢道荣一样,两个玩大斧的,成了《三国演义》里的无双笑柄。

三国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包括华雄、颜良、文丑等人,他们都只是三国舞台上的兔子,像群众演员一样,他们的出现,只是为了安静的挨主角一刀,给关二爷等大腕刷经验,凸显他们的英勇神武。

与其难过,不如适应。用耐心把冷板凳坐热,小人物拼凑出大世界。

摆正姿态,做自己的“上将”,让那些吃瓜的士兵们去笑吧!

关于诸葛亮的戏曲有哪些?

关于诸葛亮的戏曲有卧龙吊孝、借东风、群英会、空城计、白帝城等。

一、卧龙吊孝

《卧龙吊孝》是京剧传统剧目,取材于《三国演义》第57回:“柴桑口卧龙吊丧……”,故事叙述,周瑜用假途灭虢计被孔明识破,败于荆州城外,怒气填胸,昏绝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而亡,东吴诸将遣怨诸葛。诸葛亮不惧安危,前去吊唁,祭奠中言词殷切,颇为感动,“众将相谓曰:‘人尽道公瑾与孔明不睦,今观其祭奠之情,人皆虚言也’。”遂消除疑虑,赢得信赖。

二、借东风

《借东风》是京剧传统经典剧目,叙述:曹操伐吴,兵扎长江。庞统献连环计,诱曹操钉锁战船,以利火攻,曹操中计。然时值隆冬,独缺东风,难将火势引向曹营,周瑜因之忧思成病。诸葛亮料定甲子日东风必降,因借探病之机向周瑜建言,自称能借得东风。周瑜为其在南屏山搭筑坛台,诸葛亮登台“作法”,东风果然如期而至。周瑜嫉其能,遣将追杀,诸葛亮早有防备,在赵云接应下返回夏口。

三、空城计

《空城计》是传统京剧、蒲剧的经典剧目,叙述的是:诸葛亮因马谡自持才能而失掉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军15万攻打诸葛亮驻地西城。当时,诸葛亮所部精锐俱已遣出,西城空虚,只有驻地的老弱士兵,寡不敌众,万分危急。诸葛亮定空城之计,以城门大开,从容不迫,若无其事地登上城楼观山赏景,饮酒抚琴。司马懿兵临城下,见诸葛亮端坐城楼,笑容可掬,焚香弹琴,疑惑不已,深恐中计,疑有伏兵,不进而退。再次复回攻城,遇赵云抵挡而收兵。

四、白帝城

《白帝城》是依据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85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改编的京剧传统剧目,故事叙述:刘备为关羽报仇与东吴交战,兵败后驻白帝城,羞愤得病,不能痊愈,遣人至成都请丞相诸葛亮于病榻前听受遗命,嘱咐后事,托孤而死。

诸葛亮在南阳卧龙岗隐居,出茅庐后指挥打了哪两仗,都是用的火?

我是吾爱谈史,我是一名专业的历史解读爱好者。

如果说诸葛亮呀,就是出道以后呢,用火的这个战力啊,其实很多,那我今天得着重讲两个例子。

那么首先之一个肯定是火烧赤壁啊,要知道当时赤壁那一战,诸葛亮是有参与的,而且后世经常说他借东风借东风,当时靠的就是火呀,对吧?这就是之一个例子。

那么第二个例子呢,就是葫芦谷那一战。当是诸葛亮呀,其实想用火烧死那个司马懿他们一家谁知道但是人算不如天算 那么最后呢,天降大雨,司马懿一家逃过一劫。

如果你对历史特别感兴趣,如果你想从过去的历史中获得对当下的帮助的话,那你一定要关注我,我讲的历史每天都会让你有新的启发,并且呢,会对你当下的生活产生一些意义我想应该是你需要的,记得关注我吧。

按照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说法,应该是火烧新野和火烧博望坡。但很可惜的是,史实并非如此。

火烧新野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诸葛亮之一把火烧博望坡,夏侯惇大败,曹操便亲自领兵伐新野。刘备放弃了新野,到樊城以避曹军。 曹操的部将曹仁领的兵到新野,见城门洞开,城中无人,便引军进城中驻扎。夜来时分,就被火烧了。

《三国演义》中,这段故事绘声绘色,也是孔明先生“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前两把火。但在《三国志》中,却并没有记载有“火烧博望”这回事,更没有记载博望坡是谁烧的。陈寿反倒是记录了新野是刘备烧的。因为此时的新野已经根本守不住了,面对曹军的来势汹汹,刘备只好一把火烧掉新野,带着百姓跑路。

因此,所谓“火烧博望、新野”都是罗贯中为了美化诸葛亮而做的艺术加工,正史中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这是诸葛亮谋划甚至执行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卧龙吟曹丕用什么兵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卧龙吟曹丕用什么兵种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评论

精彩评论
  • 2024-12-20 04:50:48

    “小将愿往。”绍喜,便著俞涉出马。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三国演义》作为三国战场前期炒的最火的一位猛将,华雄的出镜率实在是太高了,堪称新一代当家花旦,哦不,是奶油小生。看